前言
之前有人問過我,"你閱讀那麼多東西,要怎麼去運用這些東西阿"、甚至有人懷疑我:"你真的都有把你買來的書跟雜誌看完嗎?" 的確,每天要閱讀的東西很多,我也跟一般人一樣沒有具有特別的腦袋,在進入研究所前,我本身是沒有特別去在意什麼知識管理的,我只是一直累積所謂的common sense。進入研究所後,我實驗讓自己排的時間滿檔,可是還是規定自己要看到一定數量以上的書、雜誌、期刊。一開始我用的方式跟一般人一樣,只不過我閱讀的速度,在大學四年跟高中兩年近六年習慣大量閱讀的習慣,讓我具有一些優勢,但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直到我閱讀完兩本書「成功筆記術」與「槓桿閱讀術」後,且加上習慣google思考模式後,漸漸衍伸出自己一套還在改善中的KMS。
KMS的範圍
每個系統與方法都有其極限與範圍,我的KMS僅限於一般的常見的商業書籍與其他一般書籍,最主要的目的是累積自己對於商業經營及管理方面的sense,並且將閱讀的知識變成可以執行的技巧、技術。
標籤化的KMS
KMS的建構最主要源自於自己的需求,我的需求很簡單,就是把閱讀得到的資訊轉換成可以運用的知識。在KMS形成之前,每個人必定會有自己慣用的一套方法,越順從自己習慣的系統,越能發展成自己適用的KMS。我看書的習慣是以閱讀槓桿術的方式在累積我的資訊量,什麼是槓桿閱讀術,簡單的說,就是"挑重點看",我通常很少會拿到一本商業書,就會從頭到尾把它看完,而是先用瀏覽的方式看完一次或是沒時間的時候,我只會挑目錄中,有興趣、沒聽過或是沒sense的部份先看,只把握一點閱讀的原則:"看書就是要看不會、不懂的地方",而非確認你懂得部份。一本200-300頁的商業書如果花超過2小時就必須要檢討自己了,是因為不專心呢?還是自己這一個部份懂得真的太少了?
看完書之後,我會建立屬於我自己的標籤。以前的標籤完全都放腦袋理面,現在我試著開始把看完的東西,寫成Blog上面的文章,寫的過程中我不只是在回顧書裡面的摘要,而是開始建立與之前閱讀、生活、工作經驗連結,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太會顧及文字上的美學部份。因為閱讀都是發生在偶然的空閒時間,所以網誌通常會寫到一半就沒時間繼續寫,常常會出現(未完)的文章,我想在過幾個月後,在文字output上的功力漸漸跟上時,這種情形應該是要越來越少才是。
前面所提及的標籤,又代表著什麼意義,標籤是一種內部心智分類的方式,我通常看書的過程,會在書上面寫一些很亂的筆記,這就是標籤的一種形式,這些筆記通常是幾個key word,很少會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我藉由這些key word串起整本書的內容,當我需要用到相關知識時,我在心中建的標籤,就會指引我應該去從哪個方向著手。當某個領域的key word累積越多時,會發現自己對於該領域的感覺越是強烈,只要聽到一個key word馬上就可以聯想到許多其他相關的key words,並且有能力快速組織這些key words,說出別人完全想不到的內容時,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多長出了那麼一點sense。
這是目前我標籤化的KMS,還不是很成熟的系統,不過藉由學習更多領域的管理技術,慢慢的去改善系統的闕漏,希望可以越來越上軌道。
續待...
嗨,我是Mike。讀到您此篇文章,感到十分的欣喜。目前自己也嘗試在理解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您的陳述切中我目前的思考,為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謝謝您。
回覆刪除Hi, Mike. 謝謝你的回應,不好意思,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希望拙作對你有些許的小幫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