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元良
出版日期:2008年六月
台灣代工產業30年來的濫觴與未來
本書開頭作者的自序即以"想我製造業的弟兄們"為起頭,描述這二、三十年來台灣製造業的起伏,作者以蒼狼比喻台灣製造業者在世界競逐的情況,為追逐最肥美的牧場,彼此取暖也彼此競逐的特殊關係。雖然本身還只是一名學生,不過家裏的緣故,讓我很早就開始接觸製造業,製造業對我而言,有一份扎實、勤奮的情感,黑手的汗水、油黑的廠房、看似無章法的倉庫,一切都是進行式中的台灣製造業。不管高科技也好、低科技也罷,台灣的製造業總是在競逐Cost down或是某種程度的Value-added,但總擺脫不了代工與被"再剝削"的命運。
作者除了點出整個產業的演進外,更從經濟、政治、一位身在中國的台商、觀察者等各種角度寬廣的視野,談論整個台灣的現況,巧妙的比喻了台灣社會的某種矛盾,讓人感覺台灣走的很快,一下濃縮一兩世紀的政治社會發展,所發展出特別的台灣意識。這樣的台灣意識是蒼狼血液中的基因,不論身在上海、布拉格、多倫多、馬尼拉...,蒼狼遷徙仍不忘懷千里外的母親。
文中提及,蒼狼們領著三千萬人部隊...,早在20年前台商前往中國布局,從圈地為王到現在中國本地企業崛起,台灣企業製造上仍有經驗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是一種文化,歷經文革的中國仍然無法完全整套複製這一種文化,但在"中國式共產主義"的浪潮下,新一代的中國企業領導者以更開闊的心胸,跳過了這一種製造為主的思維,台商呢?還是一樣引領著千萬大軍,從沿海往內陸、越南、緬甸...往人力低廉的地區遷徙?靠著30年來累積的製造文化,持續為5%的毛利奮戰...?
最近,接觸了一些有關於品牌經營相關的文獻與資料,20年前PC產業的先知施振榮先生開始經營"品牌",在美國大張旗鼓的展開品牌經營的活動,但最終公司經營不善差差點連台灣母公司都面臨倒閉危機。不過施先生仍舊持續編織品牌夢,終在2001年進行台灣史無前例的企業分割,獨立acer品牌經營,走出台灣代工的路。但這是台灣電子產業未來的路嗎?我還太年輕,無法做出一個結論,但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路。不過最重要或許是一個視野,鷹的視野,跳脫以往的思維,如本書作者要告訴讀者的,"如鷹展翅的格局、全球掠奪的快感"。目前或許還很脆弱、很容易折翼,但這也是一個過程、一個重要的腳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