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綠色經濟該怎麼看

海嘯過後,綠色當道!

隨著金融海嘯肆虐而過,在各國政府的種種經濟振興計畫的支持下,世界經濟似已漸漸甦醒,而端視全球各項政府振興計畫,其中不論是歐巴馬政府、歐盟各國、以及胡錦濤政府,皆投入相當大的國家預算,作為綠色經濟的國家投資。且關注日前(2009/10)幾項大型的國際會議,不論是歐盟各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皆立下國家未來有關於節能減碳的具體目標,並"減碳"將為日後各項經濟談判的籌碼!金融海嘯過後,耗費大量石化燃料的人們,開始反省過度消耗與貪婪的後果,由美國過度消費所構成的經濟幻象破滅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舊經濟將被一再檢討,未來的經濟思維必須更加"綠色",永續的消費、永續的生產、或許才是創造下一經濟盛世的契機。

什麼是"綠色"?

談到綠色經濟前,必須對綠色有個較為明確的定義,從各種資料中筆者試著整理幾個屬於綠色的屬性:1. 降低能源的使用、2. 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3. 重複再利用、4. 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如降低有毒物、輻射線等。 5. 與自然共存,降低人為干擾。多數有關於綠色相關的關鍵字,大多有上述五點特質,而綠色經濟的發展,幾乎也圍繞著這些議題。


綠色經濟的範疇

談到綠色經濟的範疇,或許不能以傳統對產業分類的角度來思考,必須以如何"綠"來思維,筆者試以低負荷、低消耗、重複(re-)概念、反人造,四個概念加以分類。

低環境負荷的產業

溫室氣體、重金屬物質、輻射線等等,皆是傳統工業科技產業生產與一般生活中各種活動,所產生對環境的不良副產品。這些看似高科技的產品,多是一點都不綠的環境高負荷產物,因此,如何降低這些活動或產品的環境負荷,例如,替代性的生質材料的使用、燃料電池取代鎳氫電池、電動車取代汽油車、改採可分解的環保材質電腦外殼等等。便是未來相當龐大的一個產業。而在討論此產業前,必須重新回到系統思考的原點,以全面的觀點檢視,

低負荷的第一步:綠化產業鏈

目前,市面上已充斥各種號稱環保節能低負荷的終端產品,可所有產品真的都"綠"嗎?目前推廣綠化產業鏈的碳足跡標章,漸漸有一點利用系統化的觀點,來標示產品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做到減碳的目的。但這樣或許還不太足夠,決多數的廠商都處於產業鏈的某個節點,常常無法直接影響上游或下游各種作為,例如生產電動車的廠商,外購電池模組時,只能就規格、規章、法令管控的範圍內,要求電池製造商提供符合需求的電池,至於電池所使用電解液、石墨電極等零組件,是否使用低負荷的環保材質,或其製程是否高規格採用環保製程,通常在成本考量下,很多重要細節都會被犧牲。因此,居於產業鏈節點中,具有議價優勢的廠商,在可見的未來,各國法律趨嚴苛的狀態下,主動開始綠化產業鏈,建立綠色產業鏈的標準,這或許不僅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更是下一波產業升級優先取得制高點的重要機會。

由綠化產業鏈開始,未來將出現許多綠化工程相關顧問產業,以及各式各樣低環境負荷的標準,如碳足跡、低公害生產標章、較ISO 14000更嚴苛的標準、甚至有機會導入RFID紀錄一項產品的生產履歷,便於紀錄各種綠色資訊。這些作為必須配合生產端的推力與消費端的拉力,越是綠化的產品,相信一開始成本絕對是遠大於一般產品,若消費端不買單,是毫無誘因讓廠商賠錢生產的。因此,產業鏈最末端的品牌與通路商,某種程度應該代表消費端的立場,製造某些經濟誘因,來拉動整個產業鏈。而消費端最大的消費者:政府,也應該站在支持的立場,從政府採購法及規則上,創造誘因使得廠商願意花費高成本進行綠化工程,或許才能帶動低環境負荷綠能經濟的推展。


低消耗的產業:更有效率的運作

低消耗的產業,顧名思義就是降低所有能源與資源消耗的相關產業,如更省油的汽車、更省電的家電或處理器,更大範圍的像是汽電共生的能源設施、電網配置運算等,皆是低消耗產業的其中一部分。全世界對於能源取得的研發投入數以億兆計的資金,未來可以取得能源的管道將相當的多元且容易,但除了有效取得能源外,更要降低能源的使用及增加能源使用的效率,才可避免將多餘的能源往大氣排放形成地球的熱源。目前可見的低能源消耗產業多集中於終端設備上,這是一條明確且有用的道路,使用者越多越能降低整體能源及資源消耗的速度。

此外,在能源供應鏈上,我們應該更注意的是:是否有效的運用所有開發的能源與資源。熱能、電能、氫能、太陽能、風能、潮汐、地熱...等,要怎麼樣才會達到適度的產生能量,且夠用即可,不需要太多無謂的能源提供?或是該以何種形式儲存多餘的能量,不浪費所有多餘的能源?另外,能源傳遞中的耗損,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總言之,只要能夠有效率的運用各種多餘或降低多餘的能量,或許是未來值得期待的綠產業。


再生!垃圾變黃金!

「重生」的概念,在資源短缺與綠色意識逐漸成為主流的當下,將是未來可預期的明日產業。而重生的思維,不僅僅只是最末端供應鏈的回收、分類、分解、提煉...等製程,而是從最初設計端就應該思維的概念。任何產品設計前,除了製程及材質必須符合上述的低消耗與低負荷外,更要考慮其後該如何回收再製、後續維修及二手中古市場。因此,未來再生模組化的概念將會漸漸形成,無論何種產品(尤其是高單價的耐久財),在零組件的設計上,除了原有模組化的生產設計,還需要思維如何將回收的程序模組化。此舉不僅是可以增加企業產品的綠色形象,更可減少許多回收再製的成本與廢棄物處置成本。

此外,目前早已有廠商專門回收舊電子產品拆解加以提煉貴金屬或是稀有物質,除了收取高額處理費外,更販賣上述提煉物質與將這些塑膠外殼作成地磚、抽成合成纖維等應用。不過,逆向供應鏈的供應鏈屬於一種較為封閉的產業鏈型態,除了與特定廠商簽約外,更要打入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形成一種再生使用的消費意識,並由品牌廠商與回收大廠組建強大的逆向供應鏈網路,配合當地政府各項政策與措施,垃圾將不再無用,而是價值非凡的黃金。


反人造的產業:迴歸真自然

綠色經濟除了發展高科技解決所有目前環境的問題外,如何在發展綠色科技的同時,兼具原本生物的自然特性,減少人為干預又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目前為了解決糧食及能源供給短缺的危機,生物科技藉由基因改良的方式,培養時效短、產量大、耐蟲害、高低溫及耐旱的經濟作物。同時,使用生物化學藥劑及化學肥料降低栽培的難度。但從有毒的農製品、酪製品、肉製品等,到基因改造食品(雖然目前尚無證據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有害),越來越多食品讓人感覺害怕,進而有機栽植法及無基因改造之製品,得到了許多為了自己健康著想的民眾親睞。

此外,就生物多樣性與基因庫純度的考量,未來生物基因工程必須更加嚴格控制基因改造與天然培養植物之間的區隔,避免基因混亂的情形發生。在可見的未來,科學家將破解生物基因的密碼。此時,將是人造生物產品與自然生物產品的戰爭。人造產品將大量問世,並且搶佔許多原有天然製品的市場,但相對的消費者完全都可接受人造製品嗎?且未來政府不論從人道、自然環境等立場,勢必對人造製品有相當的限制。因此,如何利用天然栽植技術進行無公害生物製品的量產,將會是人造產品充斥的未來中,一條充滿利基的路。

參考資料:
1.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2.Chris Goodall,(2008.11.27),The 10 big energy myths,Guardian co.uk
3.遠見雜誌,2008年11月號封面故事
4.綠能經濟真相與你以為的不一樣,Chris Goodall(2009/09)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讀後心得


書名: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

作者:Bill , Schultheis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09/11/26













懶人投資法最佳演繹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此屬於被動式管理的指數型基金,一再的被巴菲特提起可以長期持有的投資標的,不需要花時間每天關心股市,不需要拿著每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仔細研究,也不用被基金的理專一直干擾你的生活,就只要持續將現金拿來購買ETF負擔少少的手續費,長期持有,每年領取固定的股利股息,這就是散戶最佳的選擇。筆者閱讀幾本有關於投資大師的書,這樣的建議,好多大師都曾建議過散戶,其主要的理由在於"90%的基金經理人,長期的投資效益被大盤打敗",也就是說金融界最聰明的一群人決多數都被大盤打敗,而散戶一天花都少時間研究股市?憑甚麼打敗大盤?既然如此,那就跟大盤的獲利一樣吧!這本書,最重要就是講述這件事情,如何有效的分配資產,以及做好人生的理財規劃。跟很多理財書籍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他一再提醒投資人不要關心股市的變化,因為所有的變化都是暫時的,要的是長期穩健的收入與有紀律的支出,而ETF讓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這件事情變得容易些。

筆者在兩年前一直覺得ETF這種投資怎麼算都不划算,一直擺著領股利,一年也才不到5%的收益率,有些飆股一兩個星期就翻了一倍,怎麼會划算呢?不過歷經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才意識到長時間短期進出累積的收入,一次金融海嘯全部又吐回去了,而相對如果長期持有的ETF,不用一般短線操作的方式:技術線型如何是該停損、停利一直進進出出,這一波金融海嘯到目前為止,是不太會有損傷的。這也讓筆者真正意識到除了積極研究選股外,應該將保留一些防禦型資金買ETF作為保本的投資項目。

不過這本書除了介紹如何分散投資的風險外,並沒有明確點出說該買哪支ETF多少%該怎麼配置,而是只用了一個觀點"盡量將投資分配到所有市場"來進行投資組合,缺少了點具體的例子,可倒是適用於各地區的情況。最後,出版社有為讀者整理了台灣可以購買的ETF,還有包涵一些國外的ETF,若有意投資國外ETF還須留意匯兌與其中手續費之成本。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從行動處理器看"輕運算"的發展

一、如果"雲"知道

"雲端運算"
這個名詞,相信對許多人而言,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詞了。而雲端運算的發展,完全改變了一般人使用網路設備的習慣,現在我們打開PC或是SmartPhone第一個連上的有可能是Facebook、Twitter(台灣為噗浪)、iGoogle,這些專屬個人的網路服務,傳統Yahoo、MSN的首頁,反而可能只剩下要登入該公司信箱或是看新聞時,才會想到連過去。這些新型態的社群或是網路應用,與以往軟體應用最大的區隔在於: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只需要瀏覽器,就可完成80%使用電腦的需求。因為網路傳輸速度的大幅提昇,看電影、玩遊戲、編輯文書、與專案成員共同編輯文件等工作,原本需要在電腦上進行運算的動作,皆可在網路上完成,且速度與品質還不賴呢!
很顯然地,這朵""的確是許多網路使用者,用來互相溝通的管道,既免費、快速且資訊量龐大!!亦造就輕運算未來的發展空間。

二、輕運算(Light Computing):又輕又薄又持久!

在雲端運算的推波助瀾下,我們不需要再擁有運算力強大的、耗費能源,且又熱的行動運算處理器,反而是輕運算處理器:剛好的運算能力、超強的省電功能、及安靜冷靜的外在,才是符合未來行動裝置設計的趨勢。因此,輕運算將是未來行動運算的主流,而其中筆者試著整理幾點特色,如下:

1. 通訊能力
由於一切都需要遠端的"雲"幫忙,所以輕運算裝置將會耗費許多精神設計無線通訊,未來無論是3.5G或是WiMax皆是輕運算裝置必備的通訊規格。不過,目前的使用瓶頸除了技術面與規格的不一外(中國、歐規、日規),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連線費用尚不夠親民,如果未來吃到飽的連線服務可以降到與有限同等級ADSL差不多價位時,就有機會取代有線通訊也可真正發揮輕運算的本色。

2. 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的部份,必須從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整合下手。若能發展瀏覽器基礎的作業系統,如沸沸揚揚的Chrome,一開機即連上網的SoC系統晶片設計,將一些網路驅動及作業系統核心直接與運算單元結合,再配合常用的解碼器(如影音解碼)設計成"夠用"的行動處理器,捨棄以往什麼都要做的處理器設計,將一些需要大量運算的運算,直接丟給遠端的雲去算即可。所以,未來的輕運算處理器,將會隨軟體應用與需求而設計,不再是以運算導向為主。

3. 電源控制
未來輕運算的裝置,其待機與使用時間需求,將與手機裝置看齊,且在動力的來源上,有可能相當多元,太陽能電池、離鐵電池、燃料電池等等,皆是未來行動運算裝置的能源主流。因此,未來的輕運算裝置,多加裝一顆能源管理晶片,或許是必要之惡。這顆晶片主要是控制所有耗電裝置耗能的速度,何時該待命還是該開多大的功率...等,且也控制電源的來源,以保持供電的穩定性,及其省電(降低不必要的浪費)的能力。

4. 可攜性
輕運算裝置的可攜性可從重量、外觀來看,重量低於1KG或許是必要的要求,外觀的螢幕應該介於13吋至3吋,已達到可閱讀的尺寸。在這樣的情況下,鍵盤或許略顯多餘,除了少數商用機種外,若是一般運用,可以藉由電容式觸碰面板來增加使用的方便性,平板電腦、UMPC這些未成功的設計,在輕運算與雲端的協助下,有可能再度成為設計的主流。

5.
顯示能力
顯示能力是行動運算裝置唯一沒辦法分享給遠端雲運算的內容,再怎麼樣透過遠端運算,到最後要印在螢幕上時,還是得將運算完成的訊號轉成顯示的內容,所以未來在輕運算裝置中,將會特別強調顯示能力可達到HD或者多少畫素的處理能力,以彌補運算上的不足。

三、行動晶片未來市場的競爭

輕運算必須跳脫以往由intel制定的規則,intel嚴格規定手機、Netbook、UMPC等的CPU必須按照其規格上所至定的,多少螢幕尺寸、什麼平台,用的是哪些型號的CPU。但輕運算應該不受這些規則的限制,因為重點已經不是終端設備的運算能力,而是更多輕運算該發揮的特點。因此,未來的行動晶片市場,必須面臨幾個問題。

跳脫螢幕尺寸界線的思維

以往由intel所制定的遊戲規則:"以螢幕尺寸劃分行動運算市場",將使得終端應用變得綁首綁腳。市場的重點或許不在你所使用的是NB、UMPC、Table PC、或是Smart Phone,而是你要拿這些裝置來做什麼事。輕運算時代的來臨,即便是NB或許也可以做到13吋螢幕,逼近一公斤的輕量設計(目前部份CULV機種已漸漸達到),若是不跳脫以往的窠臼,認為什麼樣的晶片,僅可用在什麼樣的產品,那將大大限制了廠商設計產品的方向,亦使得對手有空隙可進入市場掠奪。

對於後進的廠商而言,或許未來一些原本應用在手機或工業電腦的晶片商,如安謀、高通、三星等廠商,若有能力不再將版圖限制在原本手機(2~5吋螢幕)的應用,增加顯示功能與雲端連接的能力,在可見的未來,手邊的行動裝置,不需要是Intel inside也可以快速穩定的與外界溝通。

All in One VS. Portability (一機到底 或 輕便可攜?)

打開公事包,手機、Smart phone、NB、電子書...,彷彿科技越發達,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將佔滿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的是哪種行動裝置呢?傳統的Smart Phone通訊能力強,但是文書處理能力不及於NB,現在我們又需要電子書來幫助我們取代手邊厚重的書本,未來會有什麼樣突破性的產品,可以將這些裝置的優點結合,發展出功能齊全又輕便可吸的產品。目前最大的問題點卡在雲端運算技術的不夠成熟、無線通訊的品質及速度尚不及與成本過高、與電池技術無法革命性的突破三大缺點所限制。
若皆可突破,筆者試想未來公事包,只會有一片薄薄13吋大小的OLED螢幕,這片螢幕兼具了NB、電子書的功能,另外,這片"薄板電腦"還會有一片約3.5吋大小的"子板"當作手機使用,兩片薄板使用同一套雲端與通訊服務,且在燃料電池或有機電池的突破下,待機200小時,早就是家常便飯。這或許是未來可期待的輕運算裝置,不但可以一機到底,更可輕便可攜,所有複雜的運算,請交給遠端的雲來幫忙,終端的設備只要做到可攜、易用、耐久,才是最大的關鍵。傳統All in One 的設計,或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未來光儲存媒體及機械式硬碟,或許在可攜的要求下,使用率將逐漸降低,不再需要如此繁複的裝置。

因此,未來的晶片市場的主力可能將由原本專事行動運算的安謀、高通、三星,以及提供NAND等Flash Ram行動儲存的intel、三星、海力士主導,傳統PC晶片及系統晶片起家的AMD、VIA等廠商,若未能即時變通,研發更省電、通訊更強,或是切入顯示、儲存相關領域,將面臨嚴重的市場流失。

非主流晶片廠的機會在哪?

從目前主流行動運算晶片廠商的藍圖看來,好像都已經卡好了位置,對於非主流CPU廠而言,似乎沒有太多的機會?悲觀的看,或許輕運算的發展,將造成產業的M型化,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不過,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卻給了非主流廠商許多機會。以客戶端的產品為例,在白牌產品上,或許不需要使用較昂貴的高通或是三星的晶片,而改採聯發科、凌陽的晶片,或是中國科學院的龍芯,再搭配其他通訊及顯示晶片組,也可以造就一番大事業。
抑或切入特定的領域,如全美達(Transmeta)切入節能領域晶片專利授權,或是與面板廠合作切入軟性顯示器,皆是非主流廠的未來機會。否則在傳統PC日漸式微的明日,傳統光儲存、顯示晶片、晶片組、CPU等IC設計、IDM廠機會將漸漸流失...。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暑假該讀什麼書?BusinessWeek給MBA的暑假書單

美國BusinessWeek訪問幾位知名大學教授與MBA學生,推薦MBA暑假閱讀書單(點我),此推薦該文給即將進入暑假,卻又不知挑何書閱讀的MBA學生,或是其他對商管領域有興趣的人士參考,轉錄該文如下:網址(點我)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漫談碩士論文撰寫的過程

前言

回頭看顧,論文撰寫的過程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思想戰役,習慣橫向思考的筆者,在一次又一次深度縱向思考的挑戰中,由模糊的概念慢慢釐清論文關鍵的方向,進而縮聚成一個題項, 有如漏斗式的一層層逐漸將思考聚焦。這樣深度邏輯的思考訓練,訂定嚴謹的思考界線,雖然在一般實務上,無法徹底解決複雜的問題,但是卻是另外一種維度的思 考訓練,幫助自己如何明確的定義一個問題,描述一個問題及其回顧問題背後的故事,再想辦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數的人與筆者無異,長時間習慣廣度思考, 甚至用知覺思考居多,我們會利用我們的感覺解決問題,也常常管用,甚至有時候也不需要太清楚邏輯。完整的論文訓練,會讓我們學會如何進行深度的邏輯思考, 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也證明我們碩士學歷的價值。

感謝指導教授劉老師花費相當多心思指導筆者,讓筆者有機會接受完整的碩士論文訓練。


論文產生的過程:混亂,沒有次序的程序

論文的章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文章內的故事是有邏輯順序。但是論文產生的過程,可以說是混亂、沒有次序的程序,有可能已經進行到第四章的實證結果,又發現資 料有問題,再回去修正研究方法,或是發展成另外一個新故事。因此,就財務論文而言,通常在挑選論文主題之初,就必須先與指導教授密集meeting,討論 題目發展的可能性,以免發生到了最後還需要重新大幅翻修論文的情事發生。

基本上,論文產生的過程是一個遞迴程序,在訂立題目之後,開始進行相關文獻的回顧,閱讀了一些文獻後,再回去思考題目定的好不好,有不有趣?或是這樣的研究 台灣根本就沒有資料可做?經過幾次來來回回與指導老師討論、修正後,方才可確定問題真正的本意。接下來開始研究過去相關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為何,方法是否 能夠掌握,相關的統計工具是否齊全?在研究方法齊備後,先試算幾筆簡單的資料驗證,或許不符合研究預期,只好再參考其他文獻的作法,與指導老師討論後,再 修正研究方法的設計...等,皆是過程中常遇到的現象。

因此,在規劃撰寫論文的時程上,不應該以章節次序為主,而是先將研究動機與目的確認後,開始設計研究方法,進行初步實證分析,回去修正研究方法,再一次回去 蒐集相關文獻,組合有意思的故事,再修正研究動機與目的。這樣的程序,將一而三再而三的來來回回好幾次,若指導老師願意陪你一次再一次的討論,並且一步一 步的將討論結果落實,論文的完整性應是毋庸置疑的。

論文的題目:有趣、有興趣,是持續研究的動力來源

筆 者在論文完稿末期,可觀察到許多同學對於自己論文的題目缺乏想要持續研究的動力,很大的原因係由題目不是自己有興趣研究的主題,或是題目沒有想像中的有 趣。一個有趣且有興趣的題目相當難覓,必須與指導教授一再的討論才有辦法定案。此外,自己對論文也必須要用有使命,不用老師在後面盯你也會主動一直想做, 那麼該題目便是你最理想的題目了。

至於研究貢獻,老實說研究貢獻常常是可遇不可求,有趣的題目或許會引起大家有興趣一撇,但也必須找到有架構的Key Paper支持研究架構。一般碩士班研究生,尤其以MBA訓練為主的學生,很難有完整的研究方法及統計、計量訓練,研究實驗設計上,常必須仰賴好的Key Paper才有辦法將研究目的完整展現。

因此,有系統的尋找有趣且有興趣的研究主題,及架構完整的Key Paper是撰寫論文初期必備的前置工作,這樣的程序,必須與指導教授來來回回討論約2-3個月,若你的指導教授願意與你一起這樣討論論文主題,那你必須 十分感謝你的指導教授,有好的開頭,將會指引你邁向有趣的研究之路。

論文的可行性分析:資料、文獻,與研究方法

要怎麼判斷論文能不能“做”?就財務論文而言,通常會先考慮幾個指標:資料狀況、是否有足夠文獻支持,與研究方法是否能完全掌握。這些指標若皆符合,即便是 論文主題不夠有趣,還是能夠順利地將論文完成。一般而言,指導教授通常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足以幫助學生檢驗目前論文所具備的可行性是否足夠,再給予各方面 的建議。

除了研究主題及Key paper外,指導教授通常會先確認研究樣本資料是否有辦法順利取得,台灣財務碩士論文所使用的次級資料,大多不脫台灣、大陸、香港、美國、歐洲、日本等 地的市場資料、公司資料或經濟資料,就台灣市場資料而言,最完備的資料庫莫過於TEJ(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但使用前也必須先確認學校是否有購買該資料 庫模組,以免有所闕漏。

此外,新興的研究主題,如筆者研究的債券次級市場,現在尚無經濟資料庫支援,必須自己一筆一筆蒐集,此時就必須由其他單位,例如證券業的朋友是否有相關次級 資料,或透過學術交流與相關單位合作取得資料,皆是取得特殊市場資料的管道。若皆無所獲,或是樣本數不具代表性,那就必須考慮由其他可替代性的市場資料代 替,如同樣研究短期信貸風險,若無票券次級資料或貸款資料,或許可用短期債券資料替代,如此一來,或許也有機會創造新的主題與議題。但與指導教授討論再三 仍無所獲,則須考慮是否該換主題。

學術論文與一般文章最大差異處在於:精確的邏輯描述與字句皆須有所本。從開始與指導教授討論論文,老師就一直不斷提醒筆者,所說出來的每句話皆需要有其他研 究支持,或者是有相當明確的先驗邏輯,否則就不應該斷然的做出任何評論。這也是為何論文中,總是需要有一章節專文描述過去研究的貢獻,與該論文間的關聯。 一個有趣的題目,過去總會有許多相關研究探討,若已經想出一個有趣的題目,卻苦無過去相關研究支持,那勢必代表著否些訊號。

通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可能原因有三:一為該主題可能沒有什麼好研究的,一看完題目就可以說出答案的題目,通常沒有太多研究的價值,自然研究的數量不會太 多。二為實證設計有困難,雖然主題很有趣,但是沒辦法精確去衡量研究的樣本,例如內線交易的意圖,董事持股率大幅變動就代表有內線交易,或是股價大跌大漲 就代表有操作股價的嫌疑?諸如此類的研究,或許可用其他方式測量,但若無法完整解釋,就必須考量相關文獻的可用性。三為實證資料取得不易或根本缺乏資料, 搜尋相關論文主題時,常以國外研究為標的,作為研究國內市場的弈具,但卻苦無國內相關文獻支持。主因係由可能國內相關資料取得不易,甚至國內相關金融市場 尚未成熟,不足因應實證研究之需。之後,本部落格將針對文獻回顧部份加以彙整成文。

研究方法的設計為學術論文最重要的基石,好的架構得以讓主題的故事完整呈現。不過,一般碩士生無研究相關經驗,所以選擇好的Key Paper作為研究架構的參考點,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件事。而判斷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與否,可由幾點觀察:方法的
適用性、普遍性、方法的演進,及方法的掌握度。

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是論文最重要的一件事,適用與否必須與指導教授再三研討,確認適用後再行之後的實證分析。普遍性高的研究方法,通常會有較多中文文獻可參考,一般人或許以為使用較罕見
或深澀的 研究方法,可以凸顯研究的價值,但研究方法在意的是與主題的適配性,若能以簡單的方法,就能將複雜的問題完美呈現,那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研究方法的演 進,隨統計及計量方法的進步,同一種觀念總會演化出許多不同的分支,要選擇最新的方法嗎?若最新的方法已得到許多研究的證實,且又在掌握範圍內,通常新方 法對於問題的量測會為準確,可以的話,盡量嘗試新的方法。但若未有太多論文引用,那必須與指導老師多討論適用性再行決定。除此之外,可行性判斷中,最重要 的是,要有能力完全掌握研究方法的背後原理與操作概念,無論請教老師或同學,一定要把方法完全弄懂了,才開始落筆。若無法掌握,那只好尋找其他替代方案, 千萬別一知半解的就開始進行實證分析!

論文撰寫:思考與文字邏輯的深度焠煉

學術論文與一般文章最大的差異處莫過於邏輯嚴謹程度,一般文章或許不需要太嚴謹的邏輯,反重視的是文字美學,而學術論文卻首重文字表達中的“信與達”,先達 到邏輯的嚴謹與表達的順暢,再講究文字的美學。從閱讀學術論文的經驗我們也可知,論文的邏輯順序是相當清楚的,從動機、目的到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研究 結論,上下必須要有很強的呼應與參照,而貫穿論文邏輯的即是有效果的文字表達。

那怎麼樣的論文表達才算是好的論文表達方式呢?由閱讀期刊論文的經驗告訴我們,好的破題,有連貫性故事的論文回顧,適當的研究設計,加上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分 析,是構成好學術論文的基礎。通常剛接觸論文寫作的碩士生,如筆者般沒有辦法樣樣俱全,此時,好的key paper會幫你快速進入狀況,在繳交論文計劃書時,先試著將key paper內容按照自己想做的主題,依樣畫葫蘆的學著key paper寫一次,順著key paper一步一步體驗撰寫學術論文的感覺,會發現原來學術論文邏輯的嚴謹度,居然超過我們想像來的多出許多。不過,這樣還是沒辦法突破key paper的範疇,將寫完的論文請指導老師修改,是必要的程序。藉由老師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找出思維的盲點。就算是我們參考key paper撰寫論文,但畢竟寫key paper人不是自己,定有許多設計巧思無法完全領會,當老師再修改我們論文時,這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藉由老師的眼,一 定可以窺出其中我們沒有領會的部份。

當然,這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結束的,想要完整的將論文寫好,只有一次再一次,請指導教授幫你改論文,一次再一次的修正與討論,是種迴異於一般思考的 邏輯訓練。若你的指導老師願意幫你一再修改,那真必須感謝指導教授的用心。因為這個過程是很繁瑣,甚至有時候會頭昏眼花的程序,每次討論勢必會花費許多時 間,而且論文本身的貢獻如何,卻又不是馬上可知,若指導教授願意花費這些時間,那請好好把握吧!

論文寫作的時程規劃:別一步一步來

論文寫作的時程,大略可分成三個階段:初始期、成型期、收尾期。 而就財務論文而言,有兩個主要方向是必須要注意的,一為論文主題可研究性,二為資料搜尋。截至目前為止,觀察許多好的期刊論文,皆是兼具有趣的主題與好的 資料分析。而兩者卻是不需要同時進行的!很多好的論文是來自於對資料的觀察而得到靈感,並非論文所呈現的先有故事再有資料分析。因此,千萬別一直認為需要 確定主題,再來蒐集資料。

初始期首重key paper的搜尋,除了有趣的研究主題外,有機會也可嘗試找找看別人沒做過或少做的樣本資料,此兩活動可以同時進行,不需要先找到主題再來找資料。到成型 期時,對論文的研究架構已經確定,除了與指導老師積極討論研究方法、目的、動機部份的撰寫外,同時也該進行實證樣本的分析。而收尾期,則必須確認論文各章 節的邏輯是否正確,再近一步與指導教授討論該如何修訂,且請記住一點,論文格式請最後再行調整。


與指導教授的溝通:
積極點,別老等你老闆下指令

若問起碩 士論文到底可以給碩士研究生甚樣的訓練,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或許不是研究方法的邏輯訓練,也不是有趣的主題好玩的地方,而是學習如何跟你的指導教授相處。就 一般生而言,你的指導教授或許是你進入職場前,少數近距離觀察你的第一個老闆,而對在職生而言,指導教授的角色亦師亦友,離開校園好一段時間,該怎麼與自 己年紀稍長,或甚至比自己年紀小的老師相處,恐怕較一般生更難拿捏。

就筆者觀察,無論你的指導教授是誰,總是會發現有人可以與老師相處泰 然,有人卻與老師形同陌生人。碩士兩年間,有許多機會幫幾位老師做事後,綜合老師給筆者的訊息,可以發現研究生的態度,才是影響指導教授對研究生關注程度 高低的關鍵。而研究生向上管理最重要的思維,或許是“同理心”與對論文的心態。

同理心係指試著用心觀察你的指導教授,並以他的角度思考學生的論文。筆者仔細觀察多數的大學教授,有以下現象:“通常身兼行政職務,學校內外有許多案子等著做,回到家又要處理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忙完了這些事,又看到學生的論文毫無進度,或來報告論文都講不到重點,同樣的事情年復一年教了又教,怎麼還是有白目的學生問一樣的蠢問題?” 若你是指導教授,試問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教學生寫論文?因此,有技巧的瞭解你的指導教授,用最精練的方式與老師溝通,並即時回報論文的狀況,讓老師即使忙 到沒時間,他還是知道你進度到哪了,不會為了論文進度煩心,等老師一有空,就馬上找老師討論論文,老師會不幫你嗎?顯然,幫助老闆快速進入狀況,也等於幫 自己論文可以快速完成。

另外,你對於論文的態度,更是決定你與指導教授間關係。若只是想趕快拿到學位進入職場工作,不想花費太多心思於論 文上(ps.這也沒什麼對錯),若老師又要求論文品質,那過程勢必彼此都不愉快。但若一開始就積極得與老師討論各項研究主題,又清楚老師想要研究的方向, 且願意積極捍衛論文上面的名字,展現你想要把論文做好的態度,更具備同理心,懂得體會“老闆”最近的心境或忙碌與否。這些條件都具備,那跟指導教授之間溝 通會有問題嗎?也不需要老師做任何指示,就會自動將事情做好,那老師會不肯教導?可惜,還是有許多研究生總是在等待老闆下指令,才會開始動作,若要與老闆 好好度過這一年的論文時光,請自動自發吧!未來筆者將專文簡介一些如何增加與指導老師溝通效能的小技巧。


結論:別白白浪費可能是一生中,唯一撰寫學術文章的機會

決多數的碩士研究生,尤其是MBA的學生,通常不會走向學術之路。所以碩士論文極有可能是你一輩子,最後一本學術性的文章。學術的訓練,是一絲不苟的,有絕 對邏輯的對錯,沒有人情世故的空間,這樣嚴謹定義範圍的主題,在一個小小的圈圈中一直鑽一直鑽,或許看似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可是卻是訓練研究生如何進行“ 研究”的必經歷程,認真得學會這樣思考的方式,或許正是碩士與學士最大差異之處。

備註:筆者主修為財務管理,研究領域偏向債券市場與公司理財

2009.06.29 iamaguest (3rd)
原文財務碩士論文撰寫SOP: http://papersop.blogspot.com/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最重要的工作書】推薦給社會新鮮人的一本書


書名:最重要的工作書
作者:金恩、史卡坤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8.04.30










該書起源於金恩博士1944年在雜誌上發表的三篇文章,主要精神在於提醒械工程師應有做事態度,而後經史卡昆先生修訂後出版,此書已出版餘半世紀但卻歷久彌新,值得一再細讀。本書約略分成三大部份:職場新鮮人需要立刻學會的事、管理者需要做好的事,與經常被忽略的專業能力。對於即將畢業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而言,本書僅131頁的篇幅卻道盡所有職場上該注意的事情與更上一層樓的基本功。書中所引之一言一句都相當的精簡,卻是30年職場老手的最佳經驗演繹,其中包含了做事的基本態度、向上及平行管理的技巧、管理者應注意的技巧及細節,與職業品行。雖然筆者職場經歷尚淺,但卻對其中內容同表贊同,也已經試著將其中一些道理運用在跟老闆的日常相處上,確實獲益斐淺,故推薦此書給跟筆者一樣即將離開校園的職場新鮮人們。

真正做事的態度

“負責”是做事最根本的態度,不管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或是相當無趣的事,該做的事好好完成,並達成主管的預期,就是最佳的執行者。

積極的面對問題,而非為問題找一堆藉口,主管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下屬,非善於政治手腕操作的下屬。讓自己成為主管最信任的夥伴。

養成以書面“確認”事情的習慣,口語溝通確實是最佳的途徑,但空口無憑最好還是用e-mail或是其他書面的方式,跟所有利害關係人確認。

搞清楚誰才是你的老闆,沒有任何上司喜歡下屬忽視自己。因此,儘管多不願意,請認清你的到底可以為你的老闆創造多少價值,非你的老闆可以多提攜你些什麼。

管理者該有的習慣

如果根本不想聽別人的意見,那就別問吧。

專案管理的能力,訓練自己有能力掌握專案,並有效率的執行每項事務,樹立有紀律的管理團隊形象。

會議結束後,大家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那絕對是一場失敗的會議。

有擔當負起所有團隊的成敗。

保留彈性,過於完美主義將失去所有戰友。


常被遺忘的專業


有能力與各種特質的人相處,是一種相當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別老是拿跟同事間的爭紛去煩主管。

永遠走在組織的最前頭,否則將等著被取代。

建立自己的形象,並時常檢視大家對你的印象。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養生書籍叢書推薦

前言
健康的身體是事業的基石,是大家都知道簡單道理,但卻難以實踐。筆者嘗試閱讀了幾本有關於身體保養的書後,發覺原來中國傳統的中醫,已經告訴我們人應該怎麼生活會是最健康的模式,也恰與西醫免疫學的系統觀一致,西醫的療程只是將發病緩和,再讓身體自己的免疫系統將外來的病菌消滅,最終要倚賴的還是自己體內的免疫系統。因此,推薦以下三本著作,希望未來在商場上,不要馬革裹屍,而是健康快樂的面對每一場戰役!

推薦書籍 1:【不疲勞的生活】

作者:安保徹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3日











安保徹是國際知名的免疫學大師,已發表多本有關於人體免疫相關書籍,教導人如何健康的生活,免疫學的許多觀點其實與中醫五行系統觀有許多相似之處,卻又較中醫提出許多科學驗證的方式加以證實,若對中醫有疑慮,或許聽聽免疫學大師的見解,也可幫助自己理解身體運作的原理跟保健的方式。

推薦書籍2 :【人體使用手冊】

作者:吳清忠
出版社:達觀出版
出版日期:2005年6月01日











作者部落格:http://alexwu2300.blogspot.com/
網路影片連結:http://you.video.sina.com.cn/b/15456097-1504019363.html

本書作者吳清忠將自己身體保健的心得分享至網路,造成大家競相傳送的現象,其中相當多中醫保健觀點值得實踐,但有些觀點缺乏科學驗證,或許可配合免疫學及中醫藥理學等知識,方可解釋更加具科學化。

推薦書籍3 :【人體復原工程】

作者:吳清忠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本書作者的主要觀點為“人體是會自己修復的”,此一觀點與免疫學的基本概念一致,該如何休息,該如何發覺自己身體的狀況?本書有一套清楚的邏輯,教大家基本的判斷常識,或許對中醫仍有許多疑慮,但書中提供的方式,簡單的方式就可幫助自己恢復身體的狀況,值得參考實踐。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解讀中國經濟】


書名:解讀中國經濟
作者:林毅夫
出版日期:2009年3月26日
出版社:時報出版












瞭解中國經濟發展必看的一本書!

什麼是中國農村經濟,為什麼中國政府需要電器下鄉、汽車下鄉的政策?別再跟隨台灣媒體起舞了,從最根本的總體(宏觀)經濟著眼,林毅夫先生以最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前因後果,閱讀本書或許可以發現未來10年、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亦或充滿著機會與前(錢)景?

建議閱讀部份(第六、七、十章)

台灣讀者對於大陸內地瞭解甚少,但中國絕多人口卻集中於此,故筆者推薦可先閱讀書中有關於農村經濟的部份,可與目前當局對農村相關政策對照,或許找出瞭解中國經濟之鑰。

時報出版社連結:點我 (內有越洋訪問錄音與書簡介)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山寨文化,扼殺再創新的毒糖果

山寨手機、山寨筆記本電腦、山寨電視劇、山寨…,這些名詞在近幾個月已充斥各大媒體版面,相信大家也再熟悉不過了。何謂山寨?簡單的說,即是仿冒知名產品的設計、功能的仿製品,但迴異於純粹仿冒品的完全仿製,山寨產品更添加客製化的設計,甚至組合舊有功能,創造功能更加完備的產品,而價錢只要原版的1/10~1/3的價錢!!

若單論山寨產品的創新能力,在許多產品上,常有令人驚嘆的設計與組合。一般電子品牌大廠進行產品設計時,常會考慮產品的分級(高、中、低階)與顧及對手專利地雷,只能滿足消費者部份的需求,無法單一產品上完整的提供所有消費者所需的功能。而山寨產品毫無這些錮禁,只要背後供應鏈可以提供,想要什麼樣的設計跟功能,皆可隨心所欲的製造,再配合充沛的人力資源與第二級通路,快速的生產、上市,短短一兩年,已席捲中國中低階電子市場,台系電子供應商亦從中獲利甚豐。

但這樣短視近利的思維,卻是扼殺整個產業再創新能力的毒糖果,當大陸及台灣大多數所謂山寨製造廠,都只想著要快速獲利,趕快有現金進來就好,新的產品問世,只要跟台灣廠商購買關鍵零組件,就可以做的跟原版差不多好,久而久之,還會有工程師跟設計師去思考如何創造更新的技術嗎?且就滿足於中國內需市場?利用仿冒原廠品牌的方式,增加自己產品的曝光度,甚至連屬於本土的產品也直接成為受害者,過不了多久,消費者習慣購買較便宜又與原廠類似山寨機,本土的品牌只能跟著削價競爭外,還能如何?到最後,或許消費者只記得SONY、NOKIA原廠手機的品牌,以及這些品牌的山寨機,其他本土品牌應不敵山寨機的效益,漸漸退出市場,也漸漸從消費者心中失去印象...。

不管是掌握供應鏈前端的台灣電子廠,或是後段的製造廠,只想著如何破解國外大廠的技術或仿製產品,將只是走回me too的老路,扼殺不容易建立的創新能力,重回品牌及技術列強殖民的無限迴圈中。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走出管理教科書:全國商業競賽學習經驗談

本文為 97學年度第二學期 東吳大學 學生資源組 樂活學習酷分享徵文比賽 佳作


管理教科書告訴我們許多看似真理的教條,但這些真的都是對的嗎?或許合乎邏輯,亦有許多成功案例證明,這些教條似成真理,可該怎麼作呢?此為筆者一年多前,初進東吳企管所,閱讀與大學所學南轅北轍的企管知識時,常在心中自問的問題。

偶然,筆者撇見公佈欄上某個全國性商業競賽的海報,當下給了筆者一個靈感:「既不能真實體現,或許用模擬的,也可學到一點該怎麼做的經驗吧!」為此,筆者在碩士班一年級時,連續參與了三個大型的全國性商業競賽[1],其中有等待公佈名單的期待、失敗時的氣餒、熬夜趕工後的困頓、晉級的喜悅,及真實的體驗競爭這一回事。筆者不敢言參與比賽是否真可為自己加分多少,只就過程抒其感。

失敗:教科書上不談的教條

人與人之間的競逐,總是得分出高下,成王敗寇的殘酷事實,讓步入成功之巔的贏家,更添幾許成功的喜悅。當大家目光聚焦於成功者時,黯然退場的淘汰者,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歷程辛酸?在幾次比賽的經驗中,筆者總是敗多勝少,但前次累積的挫敗經驗,讓筆者得以修正方向,面對接續的挑戰。

競賽歷程中,一次又一次,調整後再調整,似乎總是找不到真正的道路,亦不如教科書所述可如此流暢地,一步接著一步,皆如自己所預料般順利規劃預期的進度。而是在每一次的討論、簡報、會談及比賽中,從評審、業師、指導老師的評語、詰問、建議,與未被入選的稿件或決策資訊中,慢慢得汰選失敗因子,以失敗為師,再行改善原本規劃的闕漏,讓自己隊伍呈現的商業計畫,更貼近真實世界,以契合商業競賽追求的本質。

當然,挫敗的感覺一定不怎麼好受!身為團隊的領導者,必須明辨失敗的因子是否真為規劃之誤,或是與聽者、讀者溝通之誤?該做大方向的轉變,或微調些技術上的問題即可?檢討過程中,必須引領團隊成員互相討論、激辯,甚至再提出新的想法來推翻舊有的概念。從不停地試誤(Try and Error)、反推、證辯,到組織新舊的觀念及想法,似乎正步上有條不得不走的路,雖然模糊但大家對商業模式的感覺卻是益加強烈。

挫敗的洗練,讓筆者認知真實世界的不完美。教課書上的完美模式,通常構築於許多限制條件下,若只想依樣畫葫蘆,必是充滿空洞與破綻。唯有一次再一次地重構團隊的思維,利用過去挫敗的經驗,並請教業師與學校教授,徹底接受真實世界不完美之處,調整理論與實務間的落差,進而發揮創造力,或許是未經世事的學生可努力之處。

潛力:不試試看怎麼知道?

競賽過程中,失敗帶來的挫敗感與思考阻塞的困頓,著實令人萌生放棄之意。但又想若就此放棄,先前的努力將付諸東流。這樣的矛盾心理,總在筆者心中迴繞著。不過,回首過往,不試試看怎麼知道這樣不想認輸的意念,為我們團隊歷經幾次淘汰邊緣危機,仍可晉級最後總決賽的關鍵要素之一。

平心而論,相較其他隊伍,就呈現方式、商業理論引用、團隊多元性、專業能力,與商業模式的完整度等,各方面的評比,一開始我們落後甚多,甚至更換自己原本計畫的主題。在缺乏經驗傳承與面對另起爐灶的壓力下,團隊成員亦出現崩離的現象,團隊一度陷入空轉的危機!

幸運地,在僅存三位夥伴的努力下,我們找到了合作的廠商,願意讓我們以該公司未上市的產品,嘗試新創事業商業模式的規劃。儘管當時距離截止日期僅剩不到兩個月!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們積極得拜訪相關產業的業者與消費者,實地訪查相關業者對產業內產品的接受程度,也向企管碩士在職專班在此產業經驗豐富的學長請益,從中又獲取更多人脈資源,得以收集完整的產業及市場相關資訊與知識。不到一個月,所蒐集的資料,已讓我們足夠面對完整計畫書的撰寫,所發揮出的效益竟較前半年高出甚多!

兼顧不輕鬆的企研所課程同時,又得四處奔波蒐集資料、訪談業者,乃至討論商業模式、彙整資料,並將概念訴諸於文字,有系統、有邏輯地表達一間公司怎麼運作等,猶記得截稿前三、四天,在學校研討室過夜趕工的景象,一切為了實現半年多以來努力的目標,所迸發的潛力,使我們得以在短短數日內,完整地將腦中的概念,實際變成可行的計劃書,亦一路晉級總決賽。

不過,也不見得每次嘗試的結果都盡如人意,但歷經幾次經驗後,筆者認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努力地去試試看,即便是失敗,至少不會讓自己空留遺憾。

團隊:熱情,是堅持下去的唯一選項

學生團隊與一般商業團隊最大的差異在於利益交換,我們都只是毫無利害關係的學生,彼此間誰都不是誰的老闆,但我們有相同的目標:「晉級總決賽,證明自己!」。這樣的意念,推動著團隊持續向前,猶如一塊強大的磁鐵,將彼此緊緊的吸附在團隊中。縱然團員或許有所離動,不過我們都清楚,大家要的是什麼,無法留下的人,就不應該強求。

競賽過程是漫長的,縱使一開始的充滿衝動與熱情,過了兩三個月,學校課業的壓力與比賽所面臨的些挫折,慢慢消磨團隊成員的耐心與考驗彼此間的信任。即便是一開始熱血奔騰的筆者,到了比賽中後段,常常耗盡心思卻不可得時,心中難免也有想要退卻的聲音出現。

好在,每次看到大夥們殷切的為比賽付出時,即便只是一些眼神交換、或只是互相拍拍肩膀的鼓勵,都讓我重新點燃持續下去的熱情,或許我們缺乏學校資源的支持、也不是國立大學名校,但每每想到那一競逐的舞台,大家心中的對團隊與競賽的熱情都將被點燃!

不管學到多少真正的學問或是經驗,最讓筆者感到振奮的是團隊的感覺,與一起為了理想奮戰的氣氛。一年後的今天,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大家揮灑熱情與不願認輸的表情,仍是歷歷在目!

競爭:你的對手不在你身旁

面對全國大專院校生與研究生的同台較競,讓筆者開始思索什麼是競爭。從小在升學主義作祟下,我們常常不自主的將身旁最親密的朋友,假裝為自己未來戰場上的敵人,久而久之,漸漸地窄化了自己的視線,亦忘了我們最後欲追求的目標。當然,強而有力的內部競爭,是強化自己面對外部競爭的最佳觸發劑。筆者認為適度的內部競爭,絕對有助於個人成長,但由學習的歷程,卻發現我們往往過於專注內部的競爭,即便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數,或排名前後的次序些微異動,就開始自我防衛,甚至產生敵意的感覺,只為了較自己身旁的同伴多一點的機會,反而忘了為何而學的根源。

站在全國總決賽的舞台上,筆者的心中充滿著緊張及不安的情緒,但更多的是興奮的感覺。與自己同台的參賽者都是歷經一年持續努力的精英,他們擁有名校的學歷、堅實的團隊,及學校資源的大力挹注。雖然我們樣樣不如他們,不過我們依然堅毅的站在這個舞台上,燃燒著我們的熱情,並感受台灣新一代創業家給自己的震撼。許多新的觀點與迸發的熱情,讓筆者思索著更長遠的未來,我的世界不是在狹小的教室裡,不在校園裡,也不在台北,甚至不在台灣,幾年後不僅要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更多的是全世界優秀人才的競逐,回頭想想現在的自己,該怎麼定位自己?會漸漸發現什麼是自己想學習的,而身旁的同伴決不是我們的對手,而是最佳的夥伴。

Make something difference!!

自大學四年到研究所近兩年的學習生涯,如筆者般資質平庸者,在一般教科書上理論的知識,很難出什麼樣特別突出之處。若是想較一般人多一點不一樣勢必在其他地方多點努力。而這些異於常人之處,必須留下些努力的痕跡,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實踐,無論用任何方式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成果。除了過程學習到的態度與做事方法外,或許未來面臨相同條件下的競爭時,會是勝出對手的重要關鍵!



[1] 2008TiC100創業競賽、第三屆Lexus商業個案競賽及2008L’Oreal線上行銷競賽,其中TiC100創業競賽獲全國總決賽科技組入選獎(第四名)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TMC與台灣DRAM產業

近來,台灣政府為了兩兆雙星中,其中一大兆的DRAM產業十足傷透了腦筋,要紓困也好不紓困也罷,停留在猶疑不決的決策空擺下,先撈起即將滅頂的茂德,好讓整個台灣DRAM產業得以鬆口氣,接著成立了TMC誓言解決台灣DRAM產業生態的問題,但直至目前為止,種種媒體上的報導,卻給人不甚明確的答案?!雖筆者非為決策者,也不是什麼產業分析專家,不過就觀察整個產業脈動,提出一些個人對TMC的淺見。

一、先問TMC的目的

由媒體可知,無論TMC要從國庫中拿出300億也好、700億也罷,在政府財政日趨拮据的狀況下,到底可以給台灣DRAM產業多大的幫助?國外大廠又何所圖?只是看在台灣政府願意出錢的分上,向台灣廠商靠攏些,好得到台灣的紓困與政府背書的信用,取得未來競爭的機會與量產的基地?!這些簡單的道理人人皆懂,卻也讓台灣政府陷入長考,要救產業卻只落入國外大廠的附庸,還是眼巴巴的看著培植已久的產業倒閉,員工流離失所、貸款銀行呆帳連連甚至面臨倒閉?讓社會去平攤這些社會損失?
至此,越來越難得知TMC真正目的到底為何?若只是暫時幫助業者脫離現況的困頓,到可不必成立一家公司整合資源?若是為了整合國內產業資源,那具體的作法跟方案又是如何?此筆者設想成立公司的目的可能有幾個目的:1. 整合國內研發資源,降低國外技術倚賴程度 2. 均衡產業發展生態,導正業者心態 3. 藉機調整產業結構,讓產業健全發展 4. 穩定產業信心,避免骨牌效應。

二、TMC該是什麼樣的一間公司


TMC有可能以幾種方式存在:1. 控股公司、2. 整併產業後的單一企業、3. 自成一家公司,伺機接手倒閉業者 4. 類投資基金公司,入股或購債現有公司。就目前媒體訊息顯示,宣明智先生有可能採取3.1.方案進行產業再造。若以失敗機會而言,採取2.方案恐怕是最大的,而採取4.方案又有可能肉包子打狗,不停得將資金挹注至無底的黑洞,採取31方案或許是風險與控制較易達成的方案。但方案31皆是對產業完全有益嗎?

方案3自成一家公司,可完全不接受DRAM業者大筆的負債,並打著台灣政府靠山的名號,與國外大廠談判,以紓困或借貸優惠的條件,購買或取得國外大廠的關鍵IP(智慧財產權)使用權。一開始定位公司為IP移轉或是IP研發公司,有點類似智原、創意兩家公司的概念,再伺機接手撐不下去業者的晶圓廠,成為一家完全技術、生產自主的DRAM廠。或是成為類似工研院的法人機構,先掌握技術自主後,再以授權的方式幫助各家公司深耕技術,脫離現境。

另外,或許可成立為一家控股公司,如大聯大公司的經營模式,讓各家獨自運作,但共建R&D、產能分享、市場區隔、價格機制等溝通、互利平台,形成一股強大的陣營勢力,得以與韓國大廠陣營競爭。但各家利益考量不一,控股公司最適規模亦不宜過多廠商加入,且由誰主導更是控股公司成敗的關鍵,若無法有效化解歧見,成形機會亦不大。

無論TMC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台灣若不能趁此良機重新定省產業定位,還繼續往技術殖民、產業殖民的老路走,再多的金錢及紓困,也換不回納稅人白花花的鈔票...。

三、歧見難解:3+4=0?

雖然有許多方案可以選擇,但依照目前現況看來,TMC要發揮多大整合的效應,筆者始終抱持著存疑的態度。無論是爾必達、力晶的四合一方案,或南科、美光的三合一方案,甚至是七合一的方案,在各家業者各懷鬼胎下,即便是勉強撮合也難逃因理念、價值觀不一而分崩瓦解。在此饑迫的時期,可見各家業者仍是歧見難解,且在產業發展的歷史中各種恩恩怨怨,亦非一日可解,昔日兵戎相見的敵人,真可放下一切屈於人下嗎?就勢而言,筆者認為最後應成兩派,一為南科、美光聯軍,二為TMC加上爾必達集團研發團隊,茂德與力晶若無意或無力進行研發投入,政府可介入協調銀行團,以破產保護的方式,漸進式地讓體質不佳的企業退場,再協調其他半導體廠商收購資產與設備,以不至讓投入的資本無用。
以現況而言,論資本與研發應屬南科集團最為優勢,若台塑集團有稱霸產業的企圖,應趁此機入股美光甚至併購其標準型DRAM部門。力晶與茂德陣營,若不脫代工與大量生產本色,不能先斷尾求生、固本培元,讓這樣的公司退出市場,對台灣DRAM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可有正面的影響。而TMC的角色正是扮演最終清理者的角色,除了致力於研發外,重新將這些資產整理再利用,將可省卻大量的重置資源。

四、DRAM產業的質變

DRAM產業是半導體產業中相當奇特的子產業,高度的標準化與集中化、明顯的景氣波動、快速變化的價格、難以預測的需求、技術與成本直接連接,以及寡佔的賽局競場,皆是該產業奇特之處。台灣廠商素來以大量資本投入、以大量生產降低固定成本攤銷,加上與國外大廠技術聯盟的方式,以快速量產來攻城掠地。而韓國大廠在投入12吋晶圓廠一決雌雄的同時,更加積極投入研發,以降低相對單位變動成本的方式,直接降低了生產的成本,亦不需大量生產以增加庫存壓力,好整以暇得應戰,甚至在台灣廠商快活不下去時,直接把價錢殺到見骨!!
創新、研發之於電子產業重要性不言而喻,望TMC能讓台灣DRAM產業質變,關掉幾間工廠,輔導大量優良的工程師再進修,以建立強大的研發部隊,不論是溝槽式或堆疊式的技術,跳脫被殖民者長久以來的奴性,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技術與IP庫,即便陣痛期會衍生許多其他的問題,也會讓許多人生不如死,若此讓台灣DRAM產業有機會質變,忍痛為之或許長痛不如短痛,問題總有機會解決。

五、小結

台灣DRAM產業乃至於台灣電子產業,若只是為人作嫁,為國外大廠所殖民,不能走出自己的路,這樣的慘劇應不會結束。韓國雖是台灣一大競爭對手,不過卻值得敬佩,勇敢走自己的路,打出自己的品牌,甚至主導產業!!看看韓國,想想台灣,或許改變的同時,將拱手讓出大半市場,但市場沒有決定的贏家與輸家,整兵待戰仍有力挽頹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