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綠色經濟該怎麼看

海嘯過後,綠色當道!

隨著金融海嘯肆虐而過,在各國政府的種種經濟振興計畫的支持下,世界經濟似已漸漸甦醒,而端視全球各項政府振興計畫,其中不論是歐巴馬政府、歐盟各國、以及胡錦濤政府,皆投入相當大的國家預算,作為綠色經濟的國家投資。且關注日前(2009/10)幾項大型的國際會議,不論是歐盟各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皆立下國家未來有關於節能減碳的具體目標,並"減碳"將為日後各項經濟談判的籌碼!金融海嘯過後,耗費大量石化燃料的人們,開始反省過度消耗與貪婪的後果,由美國過度消費所構成的經濟幻象破滅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舊經濟將被一再檢討,未來的經濟思維必須更加"綠色",永續的消費、永續的生產、或許才是創造下一經濟盛世的契機。

什麼是"綠色"?

談到綠色經濟前,必須對綠色有個較為明確的定義,從各種資料中筆者試著整理幾個屬於綠色的屬性:1. 降低能源的使用、2. 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3. 重複再利用、4. 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如降低有毒物、輻射線等。 5. 與自然共存,降低人為干擾。多數有關於綠色相關的關鍵字,大多有上述五點特質,而綠色經濟的發展,幾乎也圍繞著這些議題。


綠色經濟的範疇

談到綠色經濟的範疇,或許不能以傳統對產業分類的角度來思考,必須以如何"綠"來思維,筆者試以低負荷、低消耗、重複(re-)概念、反人造,四個概念加以分類。

低環境負荷的產業

溫室氣體、重金屬物質、輻射線等等,皆是傳統工業科技產業生產與一般生活中各種活動,所產生對環境的不良副產品。這些看似高科技的產品,多是一點都不綠的環境高負荷產物,因此,如何降低這些活動或產品的環境負荷,例如,替代性的生質材料的使用、燃料電池取代鎳氫電池、電動車取代汽油車、改採可分解的環保材質電腦外殼等等。便是未來相當龐大的一個產業。而在討論此產業前,必須重新回到系統思考的原點,以全面的觀點檢視,

低負荷的第一步:綠化產業鏈

目前,市面上已充斥各種號稱環保節能低負荷的終端產品,可所有產品真的都"綠"嗎?目前推廣綠化產業鏈的碳足跡標章,漸漸有一點利用系統化的觀點,來標示產品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做到減碳的目的。但這樣或許還不太足夠,決多數的廠商都處於產業鏈的某個節點,常常無法直接影響上游或下游各種作為,例如生產電動車的廠商,外購電池模組時,只能就規格、規章、法令管控的範圍內,要求電池製造商提供符合需求的電池,至於電池所使用電解液、石墨電極等零組件,是否使用低負荷的環保材質,或其製程是否高規格採用環保製程,通常在成本考量下,很多重要細節都會被犧牲。因此,居於產業鏈節點中,具有議價優勢的廠商,在可見的未來,各國法律趨嚴苛的狀態下,主動開始綠化產業鏈,建立綠色產業鏈的標準,這或許不僅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更是下一波產業升級優先取得制高點的重要機會。

由綠化產業鏈開始,未來將出現許多綠化工程相關顧問產業,以及各式各樣低環境負荷的標準,如碳足跡、低公害生產標章、較ISO 14000更嚴苛的標準、甚至有機會導入RFID紀錄一項產品的生產履歷,便於紀錄各種綠色資訊。這些作為必須配合生產端的推力與消費端的拉力,越是綠化的產品,相信一開始成本絕對是遠大於一般產品,若消費端不買單,是毫無誘因讓廠商賠錢生產的。因此,產業鏈最末端的品牌與通路商,某種程度應該代表消費端的立場,製造某些經濟誘因,來拉動整個產業鏈。而消費端最大的消費者:政府,也應該站在支持的立場,從政府採購法及規則上,創造誘因使得廠商願意花費高成本進行綠化工程,或許才能帶動低環境負荷綠能經濟的推展。


低消耗的產業:更有效率的運作

低消耗的產業,顧名思義就是降低所有能源與資源消耗的相關產業,如更省油的汽車、更省電的家電或處理器,更大範圍的像是汽電共生的能源設施、電網配置運算等,皆是低消耗產業的其中一部分。全世界對於能源取得的研發投入數以億兆計的資金,未來可以取得能源的管道將相當的多元且容易,但除了有效取得能源外,更要降低能源的使用及增加能源使用的效率,才可避免將多餘的能源往大氣排放形成地球的熱源。目前可見的低能源消耗產業多集中於終端設備上,這是一條明確且有用的道路,使用者越多越能降低整體能源及資源消耗的速度。

此外,在能源供應鏈上,我們應該更注意的是:是否有效的運用所有開發的能源與資源。熱能、電能、氫能、太陽能、風能、潮汐、地熱...等,要怎麼樣才會達到適度的產生能量,且夠用即可,不需要太多無謂的能源提供?或是該以何種形式儲存多餘的能量,不浪費所有多餘的能源?另外,能源傳遞中的耗損,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總言之,只要能夠有效率的運用各種多餘或降低多餘的能量,或許是未來值得期待的綠產業。


再生!垃圾變黃金!

「重生」的概念,在資源短缺與綠色意識逐漸成為主流的當下,將是未來可預期的明日產業。而重生的思維,不僅僅只是最末端供應鏈的回收、分類、分解、提煉...等製程,而是從最初設計端就應該思維的概念。任何產品設計前,除了製程及材質必須符合上述的低消耗與低負荷外,更要考慮其後該如何回收再製、後續維修及二手中古市場。因此,未來再生模組化的概念將會漸漸形成,無論何種產品(尤其是高單價的耐久財),在零組件的設計上,除了原有模組化的生產設計,還需要思維如何將回收的程序模組化。此舉不僅是可以增加企業產品的綠色形象,更可減少許多回收再製的成本與廢棄物處置成本。

此外,目前早已有廠商專門回收舊電子產品拆解加以提煉貴金屬或是稀有物質,除了收取高額處理費外,更販賣上述提煉物質與將這些塑膠外殼作成地磚、抽成合成纖維等應用。不過,逆向供應鏈的供應鏈屬於一種較為封閉的產業鏈型態,除了與特定廠商簽約外,更要打入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形成一種再生使用的消費意識,並由品牌廠商與回收大廠組建強大的逆向供應鏈網路,配合當地政府各項政策與措施,垃圾將不再無用,而是價值非凡的黃金。


反人造的產業:迴歸真自然

綠色經濟除了發展高科技解決所有目前環境的問題外,如何在發展綠色科技的同時,兼具原本生物的自然特性,減少人為干預又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目前為了解決糧食及能源供給短缺的危機,生物科技藉由基因改良的方式,培養時效短、產量大、耐蟲害、高低溫及耐旱的經濟作物。同時,使用生物化學藥劑及化學肥料降低栽培的難度。但從有毒的農製品、酪製品、肉製品等,到基因改造食品(雖然目前尚無證據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有害),越來越多食品讓人感覺害怕,進而有機栽植法及無基因改造之製品,得到了許多為了自己健康著想的民眾親睞。

此外,就生物多樣性與基因庫純度的考量,未來生物基因工程必須更加嚴格控制基因改造與天然培養植物之間的區隔,避免基因混亂的情形發生。在可見的未來,科學家將破解生物基因的密碼。此時,將是人造生物產品與自然生物產品的戰爭。人造產品將大量問世,並且搶佔許多原有天然製品的市場,但相對的消費者完全都可接受人造製品嗎?且未來政府不論從人道、自然環境等立場,勢必對人造製品有相當的限制。因此,如何利用天然栽植技術進行無公害生物製品的量產,將會是人造產品充斥的未來中,一條充滿利基的路。

參考資料:
1.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2.Chris Goodall,(2008.11.27),The 10 big energy myths,Guardian co.uk
3.遠見雜誌,2008年11月號封面故事
4.綠能經濟真相與你以為的不一樣,Chris Goodall(2009/09)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讀後心得


書名: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

作者:Bill , Schultheis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09/11/26













懶人投資法最佳演繹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此屬於被動式管理的指數型基金,一再的被巴菲特提起可以長期持有的投資標的,不需要花時間每天關心股市,不需要拿著每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仔細研究,也不用被基金的理專一直干擾你的生活,就只要持續將現金拿來購買ETF負擔少少的手續費,長期持有,每年領取固定的股利股息,這就是散戶最佳的選擇。筆者閱讀幾本有關於投資大師的書,這樣的建議,好多大師都曾建議過散戶,其主要的理由在於"90%的基金經理人,長期的投資效益被大盤打敗",也就是說金融界最聰明的一群人決多數都被大盤打敗,而散戶一天花都少時間研究股市?憑甚麼打敗大盤?既然如此,那就跟大盤的獲利一樣吧!這本書,最重要就是講述這件事情,如何有效的分配資產,以及做好人生的理財規劃。跟很多理財書籍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他一再提醒投資人不要關心股市的變化,因為所有的變化都是暫時的,要的是長期穩健的收入與有紀律的支出,而ETF讓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這件事情變得容易些。

筆者在兩年前一直覺得ETF這種投資怎麼算都不划算,一直擺著領股利,一年也才不到5%的收益率,有些飆股一兩個星期就翻了一倍,怎麼會划算呢?不過歷經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才意識到長時間短期進出累積的收入,一次金融海嘯全部又吐回去了,而相對如果長期持有的ETF,不用一般短線操作的方式:技術線型如何是該停損、停利一直進進出出,這一波金融海嘯到目前為止,是不太會有損傷的。這也讓筆者真正意識到除了積極研究選股外,應該將保留一些防禦型資金買ETF作為保本的投資項目。

不過這本書除了介紹如何分散投資的風險外,並沒有明確點出說該買哪支ETF多少%該怎麼配置,而是只用了一個觀點"盡量將投資分配到所有市場"來進行投資組合,缺少了點具體的例子,可倒是適用於各地區的情況。最後,出版社有為讀者整理了台灣可以購買的ETF,還有包涵一些國外的ETF,若有意投資國外ETF還須留意匯兌與其中手續費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