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金融海嘯】讀後心得與書摘(未完)

書名:金融海嘯(The Origin of Financial Crises)
作者:喬治.庫伯
出版社:MerLin
出版日期:20090102


 


 


 


 

瞭解金融體系必看的一本書!!

看完此書後,筆者才算是對金融體系有一全面性的瞭解。作者以相當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看似深奧難解的經濟理論,這些經濟理論隱含相當多現下金融體系觀念與現象間的矛盾,亦是造成金融危機的源頭。本書短短220頁左右,卻清晰描寫市場效率假說的謬誤,與金融不穩定假說之間的差異,其中有許多有趣的議題,作者將其一一點出,但礙於篇幅未加以詳述,卻可為後人研究的最佳議題!!

    筆者深切推薦本書!!若想瞭解金融海嘯背後的故事,只消三小時閱讀本書,可完全改變對於金融市場的觀念。

本書重點摘錄:

一、 效率市場假說的謬誤

市場效率假說最重要的觀點為"市場會自然達到均衡的狀態",也就是說市場本身有自我調節的功能。此假說有幾點假設:1. 價格泡沫是不存在的,意指Price = Value 2.市場不受干預時,終將趨於穩定3.個別資產價格是變動且不可測 4.資產價格變動的分佈是可測的。很顯然,上述四點假設,已有許多學者提出相反地看法與驗證,但仍然有許多金融商品的設計源流於此,在錯誤的觀念下設計的各種制度與金融商品,導致了許多無法預測的變化。以下摘錄其中要點:

1.資本市場的供需法則

2.擠兌效應

二、信用創造:中央銀行與通膨怪獸

三、錯估的風險:金融市場天生的不穩定

四、央行的角色:調速器

閱讀心得:


 

延伸閱讀:

1. 大衝撞

2. 販賣債務的銀行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太成功的失敗:華碩慘虧30億的啟示

邁入2009年第一季後,眾所矚目的各家上市公司2008年第四季財報也呼之欲出,其中除了雙D產業鉅額虧損外,一向表現優異的優等生華碩電腦,居然在第四季慘虧了30億台幣!!還在大家一片掌聲與歡呼聲中的Eee PC儘是罪魁禍首?!正如商業周刊專訪所分析的,華碩是輸給自己,而不是景氣!!

企業內部文化對外部變化的敏感度

華碩的領導群施崇棠先生、童子賢先生等人,皆為技術背景出身,對於品質、製造成本、量產能力等產品要素的要求,從許多報章雜誌報導與公司本身的標語"華碩品質、堅若磐石"可窺知一二,公司內部文化也充滿著工程師氣息,對於產品製造、設計、生產的能力,絕對充滿絕對的自信。再加上自公司成立以來,以技術為導向的產品策略從未失敗過,也曾以新手之姿一舉超越當時NB界前幾大的藍天、倫飛等專業NB廠。過度人定勝天的思維,讓企業內部過度樂觀,而產生了組織內部思考的僵固,使得沒有人敢戳破庫存水位逐漸拉高、產品銷售漸漸趨緩的事實,對於外界變化失去了專業的敏感度,讓公司承受了極大的營運風險。

太成功,忘了怎麼失敗

曾幾何時,還記得施崇棠先生在2003年接收媒體採訪時,曾經說過華碩頂多算是一間第二流的公司,還稱不上一流的企業。近來,媒體上對於華碩企業策略的報導,一再的強調巨獅、常山蛇...策略,也一度登上全球科技業排行榜的前頭,看來一片前途似錦,領導者也有信心的喊出新33計畫,2010年前成為全球NB前三大品牌等策略目標。一切看來萬事具備的企業,同時擁有品牌、製造、研發、設計等能力,在許多場戰役中一一擊敗全球與台灣各家好手的華碩,雖然打敗實力堅實的敵人,卻輸給了自己。2001年安然度過網路泡沫化而茁壯的華碩,累積許多成功的經驗,卻很少面對失敗下,忘了什麼會導致失敗。

景氣循環是檢視內部管理的契機

企業體質好比人的身體般,在一切如日中天下,總是不知道自己身體哪邊有毛病,一旦飢寒交迫,身上該有的毛病將一次併發。不景氣時正是檢查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最佳時機,從這次華碩的問題可看出,其實第一線的員工早發覺存貨與採購上的錯誤決策,但卻沒有人敢說,或是溝通了也沒有用。另外,在景氣好時,所累積的一些惡習,或許也是壓倒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景氣時,過度產品導向的公司,容易因循積存過多的存貨,而業務導向的公司,則容易出現應收帳款倒帳收不回來的現象。華碩則屬前者。好在華碩還算是間體質不錯的企業,前幾年累積的實力加上現金資產充足下,應可順利度過這一次的危機。

走出代工廠的思維

華碩目前雖然已經將品牌與代工進行切割,領導者也漸漸往品牌的方向靠攏,不過這次的危機除了代工的和碩出問題外,主要支持Eee PC品牌的華碩,領導階層還是過於代工廠與製造商思維,總認為只要東西做的好,不怕沒人買帳。這樣的心態是造成窘況的主因,再加上套用NB的銷售模式,一下子就推出一系列多種樣式的產品,讓消費者容易產生混淆,也讓存貨管理的困難度大大增加。相較於對手宏碁,雖然較晚推出Netbook產品,但半年單一產品Aspire one就趕上了華碩全系列的出貨量。如何跳脫代工廠思維模式,是未來華碩邁向國際大廠的過程中關鍵的因子。

小結:常保風險思維

未來市場與總體經濟的變動,將會越來越難預測,無論在順境或是逆境,皆應常保風險思維,如投資理論所言,該停損、該斷尾求生時,必定理性切割,免陷入承諾升高的泥淖。

參考閱讀:
1. 商業周刊1104期,2009/01/15,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5649
2. 天下雜誌353期,2006/08,失敗學,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2414
3. 吳曉波,2007/04,大敗局,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紓困?台灣雙D產業的未來

前言
今天收到一封班上對DRAM產業該不該紓困的討論文章,其中將整個產業目前媒體上所可以看到的現象加以整理,且提出了一些想法,該文引起筆者抒感之興。筆者觀察DRAM產業約有六年左右的時間,LCD產業約3年,從高中、大學著重於技術面到產業面,就讀研究所後開始從公司財務的角度看個別公司,幾年來檯面上這幾家公司都曾經讓我獲利過,也讓我慘賠不少。看到最近的新聞,對於產業的低迷,早已無動於衷了,面對這樣的危機,或許可以從幾個角度看這件事情。

雙D產業的產業結構
DRAM跟LCD產業有幾個相似之處。
一、寡佔的競爭結構:
DRAM而言,目前為台日韓美四國為主的競爭集團,LCD產業則是台韓日三國為主。
二、資本密集產業:
興建一座12吋晶圓廠約需10億美金,LCD7代廠約30億美金的投資額,每每需要大量擴充資本時,所有廠商無不大量發債,以銀行聯貸的方式,進行廠房擴充。
三、標準化程度高:
DRAM大約可粗分成標準型、利基型、Flash Ram三種,LCD則是以尺寸區隔,以量產的產品而言,技術區隔不大,標準化程度亦高。
四、技術領導:
DRAM的製程隨著奈米化後,可分成溝槽式(奇夢達陣營)與堆疊式(三星陣營),無論何種技術只要奈米化程度越高,可以切割的片數越多,成本就越低。一如這次DRAM價格的崩盤,就是來自於三星以50奈米的技術量產512MB與1GB的DRAM顆粒,可較現行其他廠商約一半左右的成本生產,造成其他台灣大廠只好先以舊有70奈米技術大量生產,再以超低價競爭,使得DRAM合約價與現貨價崩盤。LCD亦是如此,代數越高的廠房可以生產尺寸越大的面板,在經濟切割下,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但尺寸越大所需要的技術必須越高段才行。
在這樣特殊的產業結構中,各家廠商為了要降低成本,只好一直投入生產設備一直提昇量產技術,造成過度供給的現象出現,造就了價格崩盤的現象。

雙D產業現況解析
雙D產業是典型台灣製造業的翻版,OEM、OEM、OEM,不停的替國外大廠代工,以絕高的量產技術與政府保護下,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取得一席之地。其產業目前有幾個必須面臨的問題,以下解析之。

一、雙D產業的信用危機
台灣兩兆雙星的計畫培植了國內半導體與顯示產業,不只是稅金、土地、人才上的優惠,還有許多銀行爭相聯貸給這些公司。這些堪稱未來之星的公司,以相對低廉的代價發行公司債,取得了大量資金的挹注,再加上股票市場不停的現金增資活動,讓公司擁有大量的銀彈,可以購買、租用國外大廠的技術,並投入12吋晶圓廠投資,促進中科、南科附近的經濟,當地政府也樂得為廠商發聲。這樣急就章的短視,讓台灣公司缺乏較長遠的技術能力,在現在這樣的窘境下,更是無法提出更多未來性的發展計畫。尤其DRAM產業的幾家公司,幾年來大量舉債,甚至以股作債的方式,大幅增加財務槓桿的投機作法,在ECB、CB即將到期的狀況下,本業現金流產生有限下,恐怕無法支付鉅額的還款金,將爆發相當可怕的信用危機。
而LCD產業雖然後面都有集團支持,但總體經濟一致下滑的現況,也難保因還款而造成公司現金水位過低的危險情境。

二、雙D產業與政府
以台灣政府對這兩個產業的關注程度,應不至於讓這些公司倒閉,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倒閉,將牽扯的是一整個產業鏈的崩潰,與一連串作保銀行信用崩解的危機。因此,如現在所看到的,政府對DRAM產業將採取拖延戰術,設法以政府或是相關法人作保的方式,延長還款的期限,讓奄奄一息的公司可先喘口氣。緊接著應是產業的整併,不論是美光提出的五合一,或是爾必達的四合一,總之會以取得關鍵技術作為談判重點,在談如何合併才是根本解決產業困境之道。
而LCD產業則是先觀望,個人覺得政府應不會促成友達與奇美合併,反倒有可能促成群創與奇美合併,而其他兩隻小貓(彩晶、華映)則可能選邊站,或是放棄大尺寸市場進入小尺寸及利基市場,這樣的安排或許有可能讓整個產業更為集中,增加與韓廠競爭的實力。

三、雙D產業在世界的定位
DRAM產業的幾家公司中,除了旺宏與南科有部份高階技術的掌握外,其他大廠基本上是為美日韓大廠代工為主,鮮少有能力進行更高階的技術研發。LCD產業的友達與奇美則是有較高的技術自主,群創目前也是採取技術授權為主,但已有部份技術可以自主,其他小尺寸與利基市場業者則是各有技術支持。
這樣的關係,讓台灣DRAM廠僅有量產的優勢,雖然月產可達50萬片(佔39.5%),但總是只能為人作嫁,只是世界大廠的生產基地。這樣弱勢的條件歸咎於DRAM產的領導者過於短視近利,總以台灣過去製造業的思維,"先取得市場,再想技術",在2002年到2006年間大量得興建12吋晶圓廠,造就了目前市占地位,也盡失談判籌碼。
LCD雖然也陷入過度投資的隱憂,不過相較DRAM產業,該產業有較高的技術自主,產業鏈的結構與群聚亦較DRAM產業佳,友達與奇美在監視器、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等區隔市場,皆有世界前三大的表現,在全球市場足以與韓廠一較高下。

該不該紓困

一、先問為何紓困
在政府紓困前,身為納稅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問紓困的理由在哪?是為了經濟社會的安定?為了產業未來的前景?為了更健全的產業結構?這些問題都將決定紓困的方式與該不該紓困。接受紓困的廠商也必須痛定思痛,跳脫以往的思維,提出更具長遠未來的計畫,才會讓大筆的稅金支出有得其所。

二、怎麼紓困
怎麼紓困得視為何紓困。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 拖延貸款
若只是為了可以先安定目前的狀況,政府有可能先介入幾家ECB到期的廠商與銀行團協商,先將貸款延期。

(二) 先拖再併
若有合併的機會,可以讓台廠進入日廠與美廠的競局中,政府也有可能接受先延期貸款,再以部份現金、部份資產(股、債)的方式,讓台廠與外廠合併。

(三) 直接買下外廠
若外廠以告急,當地政府亦不介入救急,或許有機會讓台灣幾家DRAM場合力直接買下單一外廠,以政府出錢的方式,以股票互相交換的方式,強力介入讓所有的廠商變成同一聯盟,或許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四) 進入重整保護程序
直接讓體質不佳的廠商重整,或許也是根本之道,政府可以用擔保的方式,讓廠商進入重整保護程序,政府以債權人強力介入公司經營層,改善公司經營模式,若仍無力回天,則先與銀行團協商,讓體質不佳的公司直接倒閉,或許可以讓產業健康一點。

三、紓困之後,未來?
紓困之後,更重要的是未來經營模式,沒有辦法創造未來的公司,花再多社會資源急救,也是枉然。此筆者建議,政府採取上述(三)模式,直接買下財務體質惡化的外廠,有魄力的進行產業革命,針對需要紓困的企業,訂立績效標準,強力介入董事會監督表現不佳的經營者,力行淪為口號的公司治理,回歸企業正軌,或許有機會讓台灣培植出下一個三星。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2008年產業經濟回顧

一、上下半年景氣反轉迅速

2008年一年內變化的相當劇烈,上半年在一片榮景下,油價一度攀升至每桶140美元,鋼鐵及各種原物料亦同步上揚,台灣股市也在一片看好下準備突破萬點...。怎之下半年在520總統就職大典完後,全球與台灣景氣有如溜滑梯般一路下滑,在915風暴(雷曼兄弟與美林證券事件)過後,更是雪上加霜,世界各國政府貨幣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經濟卻好像頻死的病人般,只能奄奄一息的喘著最後一口氣。

油價反轉

2008年油價的迅速反轉,是近幾十年來相當罕見的大幅度與快速,這樣大幅反轉的現象對於一般企業而言,將面臨存貨、成本上極大的考驗,可見的是2008年許多企業上半年為了油價的攀升,不停的加碼,有人還喊到每桶200美元,下半年卻一度跌破35元大關,一來一往相差3-4倍的價格,讓許多廠商光在物料採購上就面臨極大的虧損。像這樣油價快速上下震盪的情景,在預見的未來,或許也將成為常態。

過度樂觀與過度悲觀


投資市場的集體趨向性,讓市場產生過猶不及的現象,投資人在牛市時都過度偏向樂觀,相對在熊市時也過度悲觀的面對市場所有的景象。在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的投資環境下,過多的資訊或許會造成投資者資訊過載的現象發生,預期心理的作用下,往往做出超乎經濟理論的過度投資與撤資行為。讓所謂的黑天鵝,一直出現在交易市場中,許多經濟預測也都變成"參考"指標,一般假設的理性決策,其實一點也不理性。

商品供需與投資行為

看到2008年許多市場快速的變化,原本屬於商品供需的原油、房地產市場等,在金融自由化後,隨著期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的建立,讓單純的供需市場,滲入了投資行為,混淆了原本供需的面貌,更難預料市場的變化。不過在金融爆發後,越來越多聲音討論金融自由化、市場化的意義,如何規避這些看似隨機卻不那麼分散的風險,將是未來研究的課題。

二、金融海嘯發酵:雷曼兄弟倒閉

2008年9月15日是金融史上重大一頁,金融巨擎雷曼兄弟與美國政府財務部紓困不成,宣佈倒閉。同日,美林證券亦宣佈被美國銀行收購,全球第二大證券商就此消逝。二次房貸以來的餘波,加上這次的災難,終積累成驚世駭俗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股市與經濟,無一倖免於難。

金融海嘯的骨牌效應

受到金融海嘯的肆虐,2008年第三、四季各行各業無不哀號四起,但如許多經濟學家所預測的最壞的時間還沒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過是積累過去過度信用擴張爆發前的序曲!!由次級房貸違約開始,再加上財務工程的推波助瀾下,將"信用"當成資產般不斷的分割、包裝、轉售,一如泡破般越吹越大,在利率攀升,房地產榮景的假象消逝,最底層的受薪階級漸漸繳不出房貸時,泡沫隨之破滅,財務工程所搭構的海市蜃樓一夕間化為幻影。金融海嘯帶動景氣直轉急下,原本單靠著金融商品賺取大量獲利的投資銀行,一個接著一個不支倒地。猶如骨牌效應般,瞬時間大部分的人都快速出清手上資產,轉換為最安全的現金,而掀起了另一波浪: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劇增

市場的流動性可由簡單的貨幣供給數值M1A、M1B、M2看出一點端倪,近一年來由央行提供的數據看來,代表股票市場動能的M1B年增率,已經約一年低於M2年增率。代表無論市場或是一般民眾,將現金以定存的方式儲蓄的數量有所增加。且由2008年下半年股市的交易量亦可證明此現象,越來越多人將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樣的現象將加重景氣循環,越少投資越多現金資產,加上通貨緊縮(2008年第四季成長率節節衰退)下,市場將失去動能,呈現一片毫無生機的景象,亦即宣告流動性危機的到來。

三、政治與經濟的連動

台灣於2008年三月總統大選完後,所有人都一片看好的景象下,迎接520的馬總統的就職。但台灣的經濟並沒有因總統的就職就一路旺暢,反在全球景氣下半年反轉的托累下,呈現日河西下的頹勢。馬政府雖有心救起來台灣的經濟,但幾次的決策卻讓民眾不甚滿意,對於經濟的頹勢看似也無較佳的解決之道。另外,前總統的弊案,更牽動金融業與產業界的神經,特許的金控產業,在華麗的外表下,隱沒著多少不為人知黑暗秘辛,從2008年總統就職完後,一直延燒至2009年,背後有多少利益的糾葛與隱藏多少金融業的危機,將取決於當權者的態度。

四、綠能科技與產業

2008年9月《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上市,此書坦白的敘述全球正面臨的問題,亦反映了上半年不合理飆升的油價。能源的問題,將帶動下一個產業的成長,這個產業正是2008年最熱門的綠色能源科技產業。其中,太陽能將是目前可及的產業中,最常被探討的區塊。但綠色科技不只是能源的問題,還有溫室氣體(碳權)、水資源、製造過程污染的問題等,這些問題都亟待科學家、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加以解決。由於太陽能所使用的半導體材料,其製程若未將污染物質處理得當,會產生土壤、水質的公害。因此,科技產業一路走向綠能科技的趨勢,除了思維得到更乾淨的能源外,或許如何處理這些人類無窮慾望的廢棄產物,會是接下來熱門的產業之一。

結語:混亂的一年

用「混亂」一詞來形容2008年,在未來或許會變得不恰當,面對越來越不可測的未來,2008年的景象或許會是一種常態,如無法預測的人性般,毫無邏輯與規則的變化,經濟的起落,將隨著人性的恐懼與貪婪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