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建構 I

前言
之前有人問過我,"你閱讀那麼多東西,要怎麼去運用這些東西阿"、甚至有人懷疑我:"你真的都有把你買來的書跟雜誌看完嗎?" 的確,每天要閱讀的東西很多,我也跟一般人一樣沒有具有特別的腦袋,在進入研究所前,我本身是沒有特別去在意什麼知識管理的,我只是一直累積所謂的common sense。進入研究所後,我實驗讓自己排的時間滿檔,可是還是規定自己要看到一定數量以上的書、雜誌、期刊。一開始我用的方式跟一般人一樣,只不過我閱讀的速度,在大學四年跟高中兩年近六年習慣大量閱讀的習慣,讓我具有一些優勢,但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直到我閱讀完兩本書「成功筆記術」與「槓桿閱讀術」後,且加上習慣google思考模式後,漸漸衍伸出自己一套還在改善中的KMS。

KMS的範圍
每個系統與方法都有其極限與範圍,我的KMS僅限於一般的常見的商業書籍與其他一般書籍,最主要的目的是累積自己對於商業經營及管理方面的sense,並且將閱讀的知識變成可以執行的技巧、技術。

標籤化的KMS
KMS的建構最主要源自於自己的需求,我的需求很簡單,就是把閱讀得到的資訊轉換成可以運用的知識。在KMS形成之前,每個人必定會有自己慣用的一套方法,越順從自己習慣的系統,越能發展成自己適用的KMS。我看書的習慣是以閱讀槓桿術的方式在累積我的資訊量,什麼是槓桿閱讀術,簡單的說,就是"挑重點看",我通常很少會拿到一本商業書,就會從頭到尾把它看完,而是先用瀏覽的方式看完一次或是沒時間的時候,我只會挑目錄中,有興趣、沒聽過或是沒sense的部份先看,只把握一點閱讀的原則:"看書就是要看不會、不懂的地方",而非確認你懂得部份。一本200-300頁的商業書如果花超過2小時就必須要檢討自己了,是因為不專心呢?還是自己這一個部份懂得真的太少了?
看完書之後,我會建立屬於我自己的標籤。以前的標籤完全都放腦袋理面,現在我試著開始把看完的東西,寫成Blog上面的文章,寫的過程中我不只是在回顧書裡面的摘要,而是開始建立與之前閱讀、生活、工作經驗連結,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太會顧及文字上的美學部份。因為閱讀都是發生在偶然的空閒時間,所以網誌通常會寫到一半就沒時間繼續寫,常常會出現(未完)的文章,我想在過幾個月後,在文字output上的功力漸漸跟上時,這種情形應該是要越來越少才是。
前面所提及的標籤,又代表著什麼意義,標籤是一種內部心智分類的方式,我通常看書的過程,會在書上面寫一些很亂的筆記,這就是標籤的一種形式,這些筆記通常是幾個key word,很少會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我藉由這些key word串起整本書的內容,當我需要用到相關知識時,我在心中建的標籤,就會指引我應該去從哪個方向著手。當某個領域的key word累積越多時,會發現自己對於該領域的感覺越是強烈,只要聽到一個key word馬上就可以聯想到許多其他相關的key words,並且有能力快速組織這些key words,說出別人完全想不到的內容時,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多長出了那麼一點sense。
這是目前我標籤化的KMS,還不是很成熟的系統,不過藉由學習更多領域的管理技術,慢慢的去改善系統的闕漏,希望可以越來越上軌道。

續待...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蒼狼的腳步】讀後心得

書名:蒼狼的腳步
作者:蘇元良
出版日期:2008年六月










台灣代工產業30年來的濫觴與未來

本書開頭作者的自序即以"想我製造業的弟兄們"為起頭,描述這二、三十年來台灣製造業的起伏,作者以蒼狼比喻台灣製造業者在世界競逐的情況,為追逐最肥美的牧場,彼此取暖也彼此競逐的特殊關係。雖然本身還只是一名學生,不過家裏的緣故,讓我很早就開始接觸製造業,製造業對我而言,有一份扎實、勤奮的情感,黑手的汗水、油黑的廠房、看似無章法的倉庫,一切都是進行式中的台灣製造業。不管高科技也好、低科技也罷,台灣的製造業總是在競逐Cost down或是某種程度的Value-added,但總擺脫不了代工與被"再剝削"的命運。

作者除了點出整個產業的演進外,更從經濟、政治、一位身在中國的台商、觀察者等各種角度寬廣的視野,談論整個台灣的現況,巧妙的比喻了台灣社會的某種矛盾,讓人感覺台灣走的很快,一下濃縮一兩世紀的政治社會發展,所發展出特別的台灣意識。這樣的台灣意識是蒼狼血液中的基因,不論身在上海、布拉格、多倫多、馬尼拉...,蒼狼遷徙仍不忘懷千里外的母親。

文中提及,蒼狼們領著三千萬人部隊...,早在20年前台商前往中國布局,從圈地為王到現在中國本地企業崛起,台灣企業製造上仍有經驗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是一種文化,歷經文革的中國仍然無法完全整套複製這一種文化,但在"中國式共產主義"的浪潮下,新一代的中國企業領導者以更開闊的心胸,跳過了這一種製造為主的思維,台商呢?還是一樣引領著千萬大軍,從沿海往內陸、越南、緬甸...往人力低廉的地區遷徙?靠著30年來累積的製造文化,持續為5%的毛利奮戰...?

最近,接觸了一些有關於品牌經營相關的文獻與資料,20年前PC產業的先知施振榮先生開始經營"品牌",在美國大張旗鼓的展開品牌經營的活動,但最終公司經營不善差差點連台灣母公司都面臨倒閉危機。不過施先生仍舊持續編織品牌夢,終在2001年進行台灣史無前例的企業分割,獨立acer品牌經營,走出台灣代工的路。但這是台灣電子產業未來的路嗎?我還太年輕,無法做出一個結論,但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路。不過最重要或許是一個視野,鷹的視野,跳脫以往的思維,如本書作者要告訴讀者的,"如鷹展翅的格局、全球掠奪的快感"。目前或許還很脆弱、很容易折翼,但這也是一個過程、一個重要的腳步。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自然學】閱讀摘錄與心得


書名:經濟自然學
作者:羅伯。法蘭克
出版日期:2008年七月












一本顛覆你經濟學Common sense的書

我們常常用自己的common sense做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判斷,也對於很多看似好像不合邏輯,卻又存在已久的事情感到疑惑。本書用了136個why,回答了我們common sense中缺乏的那一塊,從生活周遭的很多事情開始,結合簡單的經濟學common sense,用簡單常見且有趣的例子來告訴我們什麼事情發生的原因,及其背後的原理。
書中結合了其他領域的運用,巧妙的運用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來說明事情表象下真正運作的原理。其中不脫所謂"彈性、供需、賽局、市場、資訊與制度"等面向的經濟學原理,但是又不落入傳統經濟學"落落長"的公式或是讓人看了頭痛的比較靜態分析。反而用的是一種讓人家很容易連結的Common sense方式,啟發對於事情分析的經濟學sense,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經濟學,是一門探討人性的科學。"(忘了在哪邊聽過),越是貼近生活與直覺的感受,越是讓人容易進入"感覺"。近來新興的經濟學思想,也開始挑戰傳統經濟學定義的"理性",進而衍生行為經濟學的發展,結合其他領域的經濟學激發出更多有趣且貼近生活的科學。此外,統計學的驗證工具發展,更多有趣的統計數據亦挑戰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如「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運用了一些巧妙的統計數據,來破解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怎麼樣"的新興經濟思維方式。
單論書中的內容,個人覺得較為感興趣的是"心理學"跟"兩性"篇,看似沒有什麼道理的事情,原來背後隱含著經濟學有趣的sense。在心理學篇,重新定義了"感覺"跟"價值"的觀念,日常生活中,一定體驗過一些繞一大圈只為了完成某個簡單動作的事情,可是這件事情卻又對當事人相當的重要,不這麼做好像又那裡不對的感覺。如同書中舉的例子,為什麼公司要幫員工租用高級車,不如直接給員工錢,讓他們自由運用呢?作者用巧妙的經濟學原理加上"內心價值"的感受,說明了捨得、炫耀、彈性之間的折衝。另外,兩性篇中,也是用有趣的例子描述了"戀愛or婚姻市場"的均衡關係,延伸心理篇的價值定義,充分的說明了在這一個"市場"裡面看似矛盾又履見不鮮的事實,雖然感情、情感不好如此市儈,可是往往卻又如此現實!!
簡單的翻完此書後,建議其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延伸閱讀其他有趣的經普讀物,如蘋果橘子經濟學、誰說人是理性的、臥底經濟學家等書,許多有趣的現象都在這些有趣的故事裡面,也可以啟發很多新的想法。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管理雜誌2008年七月】摘錄與心得


書名:管理雜誌 409期
出版日期:2008年七月









本期個人摘錄文章:
1.2020年工作大未來 p28-p32
2.封面故事:為你的企業算命 p42-p55
3.有效開會Value up p80-p82


一、
2020年工作大未來
本篇以顏色來區分未來工作環境,藍色、綠色、橘色分別代表著企業是王、企業關懷、小即是美的不同概念,藍色即為超大型跨國企業組織,建立組織內供應鏈,人才培訓偏向傳統選訓用留,有完整的制度引導各階層的員工運作。綠色意為將環保與社會公民的概念導入企業核評指標,企業用人旨在達到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大化,傳統的評鑑制度將有所改變。橘色為網絡型態組織,個體戶為王的工作模式,組織的黏著性低,完全倚靠網路連結每一個節點。無論未來面對何種型態組織,做好準備可降低適應的衝擊。

二、
封面故事:為你的企業算命

市面上充斥著企業成功典範的商業書籍,卻鮮少有書籍談論企業倒閉、失敗的原因,之前曾閱讀過中國的商業書"大敗局",不過該書過於側重案例實務研討,許多失敗的原因也太過偏頗於中國式的企業。本次主題從內部的競爭力,包含財務、人力,到外部競爭的市場及經營環境,找出企業倒閉的十大關鍵性指標提供內外部人士參考。這些指標都是一些訊號,提醒經營者、投資者要注意公司的狀況,雖無太多新意,但卻有許多實質的意含,例如背書保證比過高、財務週轉率慢慢變差、人才流失...,有些看似也沒那麼重要,可是往往卻是企業衰敗前的警鐘其中,可以發現決策方針的錯誤再加上執行細節上疏失,企業從盛轉衰的週期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反應為越來越快,越來越無法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如何做好內控及策略制定,是許多企業每天在做,而且常常不容出錯的事。
三、
有效開會Value up 作者:王泰武

該文明白點出會議常犯的五大錯誤
在MBA的學習歷程中,有 許多報告需要team work,自己也常常犯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議"的溝通管理落差。該文作者利用PDCA的流程循環管理會議,其中點出會議的重點在於事前的規劃與事後的控 制,會議本身是為了從事前的準備中找出可行的方案,進而做出團隊、組織一致的決策。另外,也可以從PDCA的循環裡面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來達到專案或是 任務的逐步完善目的,最後更可藉此產生特殊專案的管理範本(Lesson Learn)。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時間管理相關參考文件彙整 I

前言
時間管理,對很多人而言(包括我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工程,很多時候會一直想說"要怎麼管理時間阿,時間都不夠用",不過到底時間有多不夠用呢?有多少人是因為"事情"多到時間不夠用呢?是正事還是一些雜事,讓自己分身乏術呢?我做了一些實驗,嘗試讓自己的時間滿檔,來測試自己的時間到底可以不夠用到什麼程度,也閱讀了一些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與其他專家的Blog,並且學習一 些新的軟體工具,來幫助自己解決時間管理的問題。以下將從時間管理相關書籍談起,一一介紹我所看過的一些書,雖然我選的書不一定是好書,不過這些書倒是啟發了我一些觀念,目前我還沒有辦法很完整的做好自身的時間管理,但一切都慢慢的累積中...。

時間管理相關Blog
1.http://blog.xuite.net/twhsi/Blog
2.http://www.stevepavlina.com/blog/category/time-management/
3.http://www.jimestill.com/

時間管理相關書籍

一、時間管理成功術:腦科專家教你善用管理62招 作者:米山公啟
從腦科學的角度,剖析如何利用人的慣性解決時間管理的盲點,作者本身是一位多產型的作家,滿檔的工作與演講下,依然可以空出時間大量寫書,保持閱讀習慣。其中利用腦科學製造省力的時間運用,是時間管理成功的秘訣。

二、槓桿思考術 作者:本田直之
Do More With Less!跳脫以往的思維模式,開始使用槓桿思考術,做越多事省越多時間!!!

三、成功筆記術 作者:
米山公啟
筆記不是記資料而已嗎?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筆記是連結所有心靈活動的跳板,記下心想的、別人說的、有趣的事情,把所有的事情變成快速可以連結的網路,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

四、搞定!:2分鐘輕鬆管理工作與生活 (Getting Things Done!)
作者:大衛‧艾倫
完全符合專案管理精神的時間管理方式,除了目標管理外,更要注意過程管理,流程中的事情,未完成的事項,一一檢視,利用現代工具,達到兩分鐘做決策的目標,事情自然不會累積,時間哪有不夠用的道理?!

【經理人月刊2008年七月】摘錄與心得

書名:經理人月刊
出版日期:2008年七月










本期個人摘錄重點:
一、新書搶鮮:清醒的企業 P56-P58
二、主題學習:邏輯力 P62-P95
三、量化績效評估的陷阱:談衡量理論 P152-P153
四、主題式背誦法,商用英文立即增強術 P44



一、清醒的企業書摘 作者:Kofman
摘錄該書中的第四章閱讀完書摘後,感覺本書要闡釋的內容主要是"傾聽"、"學習",充分運用心理學讓領導者認知"領導",而非"控制"。與UP學裡面描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領導者非萬能,應該更低謙了解被領導者的需求,發揮同理心,而非一昧想要控制。待其他書看完後,有機會可以翻翻該書。
二、"邏輯力"摘錄與心得
在遇見毫無經驗的事情時,該怎麼辦呢?一套有規律的思考,可以幫助自己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開始作業。這一套有規律的思考,就是所謂的"邏輯力",從開始閱讀商業相關書籍以來,算一算有五、六年了,也翻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如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麥肯錫「金字塔原理」、「學習地圖」等學習訓練相關書籍。再加上,最近接觸了一點專案管理的內容,對於"邏輯"深感重要,尤其對於一位MBA學生而言,除了思維上要有邏輯外,表達上更是要配合自己的思維邏輯,這方面的訓練在國內的MBA教育裡,好像不多見。
本期所要闡述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簡單的邏輯思維方式與業界的案例,如果要用一個管理模式貫穿的話,其實個人認為"TPS"就是一個很好的邏輯力訓練管理方式,從Toyota way或是TPS相關的參考書籍或是個案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觀念"持續改善",那要怎麼樣持續改善呢?改善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去改善呢?....會看到好多問號跟why?這樣一層又一層的追根究底,就是一種邏輯力訓練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常常會發生沒頭沒尾的現象,很多時候可以歸因於缺乏"邏輯力",不知道該怎麼去規範、定義、思考、作業....,沒有一套"明確可行"的行為pattern,所以會造成不知所為、不知所云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現象發生。
個人目前所運行的pattern還一直再補強與持續改善,不過大致上而言,我比較喜歡先了解大方向,先抓住幾個大重點,可以的話,用一張A4紙把所事情變成幾個可以辨識圖樣,再去做範圍的界定。這樣可以讓自己快速的了解整個大方向的概念,再去對細節做更多細節上的作業。
三、"量化績效評估的陷阱"摘錄與心得
盧希鵬教授點出量化績效評估的盲點,雖然量化數據在做任何指標衡量時,可以明確的告訴使用者在客觀事實下的數據結果。不過,這些數據都是可以比較的數據嗎?或我們常常去對一些數字做比率分析、加總計算,這些動作真的是對的嗎?
往往,我們對客觀的數字,加上的主觀的解釋,這些解釋讓數字有了個性,但是卻是造成績效評估陷阱的起源。用主觀意識建構的量化衡量系統,隨著組織的作用,讓一些事情容易偏離真實,成為經理人操控組織意識的工具。因此,在做任何量化數據分析的同時,更應該考慮更多組織非量化指標的呈現,才能更深入了解組織的運作與組織的真實表現。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槓桿閱讀術】閱讀心得

書名: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時間:2007年08月




槓桿閱讀術,本田直之從他去美國雷鳥國際商學院念MBA講起,一位英文不好的日本學生,如何培養每個禮拜閱讀多本英文商業書籍,然後跟其他國家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全部看完嗎??連翻譯的時間都不夠了,還有辦法全部看完嗎?
當然沒辦法全部都看完囉,即便是全部都看完,又能吸收多少內容呢?所以必須學著怎麼去抓出書的重點,使用"彩色浴"的快速標籤法,將想要看的書,不論是英文書還是自己習慣語文的書籍也好,先找出key point跟key word,再者雖然新閱讀一本書,不過裡面有多少東西是自己真正都沒學過的呢?照本田的說法,一般商業書籍只有1/6是真正有用的資訊,如此,很多不必要的內容,用"翻"得瀏覽過即可,抓出真正的重點,並且加以標示,不僅可以快速領會書中意含,更能節省許多時間。
此外,要怎麼挑書,要看什麼書,該書裡面都有幫讀者整理。其中,個人覺得"花錢買書摘"是相當可行的模式,目前國內"大師輕鬆讀"該刊物就以這種模式來幫讀者整理成容易快速閱讀,且附上原文對照的書摘,許多書籍台灣都沒上市,該書摘就已經早了好幾個月登場,滿值得推薦給沒時間閱讀、金錢賣書的讀者閱讀。
在看完一本書後,這本書的價值就這樣結束了嗎?不!!每本書利用槓桿閱讀術閱讀完後,一定會留下許多標籤痕跡,這些標籤痕跡,將在你困惑的時候拉你一把,閱讀商業書的目的在於發現與學習,還有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庫,並且實踐有用的管理方式,加以印證書中理論與實際商業環境,是否真正吻合,若可以順利解決問題,那閱讀的槓桿效益得以顯現,但若不吻合呢?不吻合並不代表書中的理論一定錯,可是你發現了大師理論的闕漏,此時,再從個人的知識庫延伸搜尋相關解決的標籤,結合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或是解釋疑惑,這樣的效益又遠比前者來的大,槓桿閱讀術的發揮將更加顯著。

【槓桿思考術】閱讀心得

書名:槓桿思考術
作者:本田直之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時間:2008年05月



本田直之既槓桿閱讀術後,在台灣發行的著作。槓桿的原理,顧名思義就是用最小的力量去搬動最大的物體,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每天在做的管理工作,哪一件不是槓桿的工作,利用管理幅度,下一個命令,做最前的規劃與最終的控制,完成一個計畫或是專案,不用全程參與,不用親力而為,只要每個階段的進行控制跟管理,就可以同時將許多事情給完成。那這本書給我們的是這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嗎?顯然不是,而是更多可以增加槓桿運用效率的"觀念跟想法"。
這些槓桿思考術的觀念,重點於"在既有的資源下,用最小的力量,發揮最大的外部效果"。所以,實施的功用大小,將隨的自己的"既有資源"慢慢擴大,如果既有資源越大(自己已具備的優勢及能力),那運用時,產生的效果也越具威力。那還沒有什麼既有資源的學生,就沒有效果了嗎?不會的,沒有什麼既有資源的學生,其實更需要利用槓桿術,快速累積更多原有技能的相關擴張能力。書中最後面有五十項槓桿自我檢測表,可以檢視自己的活動是否符合槓桿思考,不見得每件事都是對的,不過倒是可以看看自己,有多少事情是可以省略而卻花很多時間去處理的。
槓桿思考術所使用的想法與專案管理的訓練可以互相連結,如果將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視為專案管理的一部分,那就可以把很多事情看成類似的事件管理,用相同一套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時間、資源、金錢、人力等等方面的控管。
除此之外,人脈的槓桿管理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很多人常常說我認識哪位先生or小姐,而非有誰認識我",一般人在生活中會認識很多人,可是到底有多少人叫得出你的名字,有多少人認識你,認識你的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同一圈內的嗎?這樣的人脈管理可以創造很多非自己圈內的資源,幫助自己用更廣博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未來要做其他生涯規劃,也更容易往其他領域前進。

槓桿思考的精神在於"省力"、"主動積極"、"Do More With Less",開始大力運用槓桿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