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格子趣】另類創意模式可行分析

新型態另類廣告的模式
最近,常常在騎車回家的路上看到【格子趣】的招牌,偶而駐足看了一下上面賣的東西,真是一種新奇的廣告模式!!收買了所有過路人的眼睛,不過這樣小小一格的展示櫃,可以創造多少商機與利潤,讓我產生了許多好奇,而瀏覽了一下格子趣的網頁:http://www.checkfun.com.tw/newweb/index.asp,格子趣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窗格廣告,還配合了背後物流、金流、網路拍賣平台與教育培訓等相關支援,而且提供了相當多元的客製化服務與行銷規劃,讓完全無經驗的業主也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不過對於這樣的商業模式,我還是有幾個疑問。

店面成本與獲利效益
一家捷運附近的十坪黃金店面,加上三四位店員及其他固定成本算一算一個月至少也要30-50萬不等的固定成本支出,如果窗格的週轉率不高,那勢必無法創造足夠的營業收入滿足最基本的支出。雖然店內外還有許多招牌或是空間可以賣,不過可以創造的收入到底可以有多少呢?另外,有多少廠商願意將廣告放置於此,且願意花多少錢廣告?雖然有明確的定價基礎,但與google比較起來,還是相差甚多,客製化程度仍然不太夠。
黃金店面不夠的窘境
一般台北市的黃金店面,大多在便利商店與低價連鎖咖啡競相搶地下,所剩已不多且其成本相當高,與其重新爭取黃金店面,不如與這些已經有通路的企業合作,相較於重新自己建立通路來的輕鬆與快速許多,借力使力的方式或許會比重新建立新的事業來的容易。
外部性連結不夠的問題
雖然有建立了網路購物拍賣的相關平台與介面,不過這些介面都已經有固定的業者在做了,大部分的網友應該都有自己習慣的平台,如果可以建立與這些平台合作的機制,不但可以降低許多使用上的適應的問題也可以省下大量廣告與行銷的時間與成本。

何不...買下所有店家的店面
如果將所有的窗格,分散到每一個店家店面,依照不同屬性的店家,將所有要賣的東西分配到每個適合的店家,例如相機店可以share一兩個窗格給格子趣,就幫格子趣賣二手的相機或是特殊的相機,店家再依窗格的位置大小、租用時間、商品的價格與店面的位置等等,估算合理的價位,共同分享利潤。再結合網路拍賣yahoo與PChome串連金流與物流,讓所有合作店家都變成分散式的物流金流中心,只要透過拍賣就可以在全國各地合作的店家取貨,不需要擔心匯款與取貨的問題。甚至,直接與便利商店合作,直接利用現成的通路,在不破壞原有的狀態下,嵌入一小塊廣告或是變成一個架位上的商品直接販售,這樣或許也是一個好的方法。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台北金融物語二部曲:金控迷霧】讀後心得與雜感


書名:台北金融物語二部曲:金控迷霧
作者:黃國華
出版商:聚財資訊
出版日期:2008年8月25日





大型化的金融詐騙集團
繼前一集的內線國度後,隨著時間的推演,到了台灣金融大型化的時代,一家又一家的國營、民營金融機構被併購,成為幾個山頭林立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隨著政治勢力與家族的興衰,金融業光鮮的外表下,暗地裡赤裸裸上演著一場又一場你爭我奪的連續劇,處在資訊鏈最末端的一般民眾,摸不著頭緒得又一再上了這個大型詐騙集團的當。更多盤根錯節的關係與複雜的利益糾葛,在作者的文字渲染下,毫不保留得將電視上常見的鬧劇,背後的勢力較勁鉅細靡遺呈現出來。
不過綜觀目前台灣的金控,其規模仍然不夠大,以台灣的人口與經濟而言,家數也太多了,透過金控併金控的方式增加台灣金控在亞洲的排名,這幾年有幾家金控已有動作,在各方勢力的介入下,看來又有許多戲碼將陸陸續續登場。

謀略與策應
本書不同勢力的各種攻防策應,處處可見站在高處思考的層面與謀略的重要,掌握的資訊越多思考越理性,深黯賽局思考者,往往可以比對手先部好局,等著對手一步一步走向賽局中必然的境地。也看到許多人性的弱點,這些現象可以作為警惕自我的借鑒,或許哪天有機會經手這個層級的事務時,必須去思考每個不尋常的訊號,這些小小的訊號或許是救自己一命的關鍵!!
另外,在故事中主角的位階越爬越高之際,其所面對的戰局層次也隨之升高,如日本漫畫名著「島耕作」,越往高處爬時,身為大家族聘僱的經理人,該用什麼樣的處事態度與扮演什麼角色,書中用寵物狗、看門狗、流浪狗三種比喻,巧妙地將這種微妙的主從關係描寫的相當貼切。你我都非顯赫家族的成員,未來在別人屋簷下,就必須明瞭老闆要的是什麼,什麼該知道,什麼不該知道,什麼該裝傻的,都要清楚得區別出來。用老闆的角度思考事情,很多事情就不需要無謂的去問為什麼了。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撰寫創業營運計劃書歷程心得 II

Business Plan是什麼?
Business Plan有兩個重要的目的:1.創業家規劃事業成立的路徑。2.創業家與資金提供者溝通的管道。瞭解了這兩個重要的目的後,Business Plan述說的對象就相當的明顯了,所以整份BP就依照這兩個主要對象需要、想要知道的內容撰寫,而BP的主要內容個人覺得可以分成三大塊,第一為公司成立的目的與團隊成員,二為我們要做什麼?賣得東西是什麼?市場、競爭者是誰?三為內部企業運作的規劃,要怎麼安排資源、錢要怎麼進出..等。以下就此三大區塊加以說明。

Business Plan的三大重點

一、為什麼要創業
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創業過程中,所有事情裡面最重要的一件事,身為一位創業家,必須要有相當的使命感,說服資金提供者願意拿出資金,投資你即將實現的夢想。了解自己的公司與團隊是第一要務,並且讓團隊成員的目標一致,擁有相當的向心力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因此,在BP的最前面必須簡要的說明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與原因,並且介紹團隊成員讓閱讀者認識這家公司是誰負責營運與管理。在介紹成員與公司時,必須緊密的將團隊成員與公司之間的關係綁在一起,每一個成員在公司中各得其所並為公司貢獻一己之長,創業之初或許分工尚未明確,不過仍然需盡量釐清核心工作的負責人,避免核心工作無人執行的情況發生。

二、我們要賣什麼
營利事業生存之道就是要銷售產品或是服務,要賣的東西是什麼?要賣給誰?有誰賣的東西跟你一樣或是類似?市場在哪裡、範圍要怎麼界定?這些都是企業要深入了解與探討的事情。
(一)簡要描述賣的東西
此階段必須要清楚描述公司要賣的東西,並且盡量讓銷售的產品可以實現化、實體化,不管銷售的是一套服務流程或是實體的產品,都要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讓第一次閱讀BP的人士,在最快的時間裡面了解公司要做什麼。因此,初期的事業所要販賣的產品,盡量避免複雜的流程或是產品,盡量簡化到能夠在三句話或是50個字以內讓人看第一次就可以了解公司賣什麼,這樣就算是一個成功的描述方式。
(二)我們能為顧客做什麼?
知道公司要賣什麼之後,接下來要賣給誰?有誰需要我們產品?此階段的分析應該在可行性分析時,就要完備相關的資料,已經知道公司潛在客戶有相關的需求,才會有利基,所以公司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此段要以顧客的角度撰寫,強調公司能夠為顧客服務什麼?或是幫顧客提昇多少價值,越貼近顧客的公司,將可為顧客帶來最大的利基,也易維持長久的夥伴關係。
(三)界定市場與競爭者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除了清楚知道自己公司要做什麼外,必須要清楚外在的競爭對手有誰,才有辦法找出最好的對策,進行各項策略攻防。在找出競爭對手前,我們必須要先清楚界定出市場與產業的範圍,才能清楚的找到公司可以存活的空隙在哪邊,以一家新創事業而言,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市場利基可以分享,比較常見是提供較特殊服務或是產品給特定的客戶,以掌握較高度客製化需求為主,再慢慢擴及其他廣泛的應用。所以在市場範圍的界定,必須釐清什麼是要做的與不要做的。另外,市場為於產業價值鏈的哪一個區位,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面對不一樣的供應商與客戶,將有不一樣的策略思維。越接近下游通常我們所要面臨的顧客也會越多元,產業鏈越上游的顧客則是越專精,門檻也越高。
瞭解了市場與產業後,接著找出公司的競爭者與替代品,這方面的資料蒐集通常對於一個MBA的學生而言,若無相關工作經驗,一定沒有辦法完整的呈現競爭的態勢,所以必須經由產業界的先進與前輩給予指教,並且深入市場加以研究其市場特性,才有辦法釐清一點點有關於該產業競爭對手的資料。另外,對於技術的發展應該抱持著積極的態度,而非完全交由技術團隊負責,這樣在分析競爭者時,才有辦法分析到位。

三、公司要怎麼運作
不同於企業概論教科書上的企業經營模式,新創事業尚未需要如此複雜的企業層級與分工。此階段的撰寫必須針對公司的特性加以撰寫,若是以R&D為導向的企業,就必須以技術為主要推廣的對象,所有的企業營運也多是以此為基礎。雖然不必做太多分工與階級設定,但企業經營仍不脫企業的三大流:金流、物流、人流,從此三大流撰寫BP營運計畫,可較為符合新創事業的模式。
(一)營運計畫
營運計畫是企業內部運作最重要的基礎,傳統企業五管"產銷人發財",在此不需要每個功能都需要鉅細靡遺將其描述完整,只需要將公司最重要的單位分為單節加以深入描述即可,其他部份則是與營運計畫一起描述。此計畫撰寫時,要注意的除了金、物、人流外,各項活動所需要的人機材也要加以規劃,讓整個計畫呈現出可具體、可量化的表現方式,可以讓閱讀者更加信服該計畫,亦讓創業家未來有機會實行時,方便加以落實。
(二)營運結果預估
營運結果通常會以財務報表的方式呈現,財務報表中有金錢與銷售量兩種關鍵的數字,這兩種數字要符合市場與顧客需求的合理性。對這些數字進行預估時,必須採取保守原則,越是保守其數字越是可信,千萬別為了增加資金提供者投資意願,而創造漂亮完美的財務數字。

四、結論
創業的動機常常來自於偶然的創意,不過未經規劃事業,是無法長久經營的。但規劃的當下,請務必保留彈性與各種可能性,一個有方向有紀律的團隊,再加上變通的領導與管理,或許在失敗率極高的創業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失敗的機會,並且為自己爭取到更多賴以存活的資金與機會。

【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讀後心得


書名: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作者:Jim
Rogers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8日







成功人士特質的展示
投資大師羅傑斯寫了很多有關於投資相關的書籍,不過這本書不是教人家怎麼投資金融商品,而是投資人生。羅傑斯以一個父親的角度,用12封信來提醒自己女兒未來人生,該如何投資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人生,猶如投資金融商品一樣,紀律、理性、不盲目跟隨眾人、真正了解才做決策、學會如何面對過去與未來、不排斥接觸與自己看起來不一樣的人...等,皆為羅傑斯一生的經驗傳承。這些金科玉律或許不一定適用每個人身上,不過卻可以提醒人們一些成功者身上所具備的一些特質,並檢視自我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主題雖以人生經營為主題,但投資大師仍不失其風範,裡面也提出一些對於金融產業與經濟的見解,很多見解雖然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不過一般人的執行力卻不若羅傑斯如此果決,往往如書中所說"烏合之眾"的潮流所淹沒。另外,未來中國的崛起,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述,13億極資本主義的人口,向世界所有人一起搶飯碗,這也提醒台灣在世界的地位,必須認清自我的區位,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利用同文同種、地理位置與文化上的相對優勢,用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日益強大的鄰國,才不會陷入歷史鎖國後,國家競爭力的陷落。之於個人更是如此,努力讓自己成為第一世界公民,不排斥任何與自己看起來不一樣的人,才有辦法力用全世界的力量,創造更多利益與優勢。

值得再次細讀的好書
本書的內容不多,一下子就可以閱覽完畢,內容也都相當精要簡單,但其內容卻是寓意深遠,我翻完了一次又讀了第二次,細細品嚐其中道理,滿值得一讀再讀,再加上洪蘭教授翻譯恰如其分,閱讀上沒有太多翻譯文章的感覺,在閱讀過一些類似心靈成長的書籍後,深深覺得本書適合推薦給跟我一樣的年輕人閱讀。雖然有些觀念的培養,或許時機已經過了,不過卻可作為日後自我成長足以為鑒的精神指標。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台北金融物語:內線國度】閱讀心得與雜感


書名:台北金融物語:內線國度
作者:黃國華
出版社:聚財資訊
出版日期:2008年6月20日








散戶必看的一本台灣金融小說

政客、投機客、散戶三位一體的台灣證劵金融市場
最近熱門的前總統阿扁洗錢貪瀆案爆發,之前跟前總統密切金融業者無不噤若寒蟬,政治勢力的傾移、押對寶的全拿,壓錯寶的招到清算..等紛亂的政治、社會、金融現象,每天像是連續劇般在台灣的各大媒體上演。本書即以這種寫實的方式描述台灣金融業特殊現象,政客、投機客與散戶間的真實運作歷歷在目。從金融制度、證劵市場資訊鏈的傳遞、政治勢力的轉移與興衰等,描寫著台灣金融市場中,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在金融銀錢業的美麗面具下,貪婪人性的醜陋展現無疑。
身為MBA學生與散戶的我,雖然早已知道整個證劵市場價值鏈的模式,但社會歷練尚淺,對於政治與金融業的關聯感受不夠深切,從本書的故事中,讓我瞭解到台灣金融市場對於"錢"的概念如何定義,也看到了什麼是政治實力、什麼是政商關係,這些影響因素往往才是決定市場走向的關鍵。
閱讀本書時,必須配合當下的時空背景,本書是以19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時間為背景,當時的許多金融法規還未成熟,市場的效率與資訊的透明度相較現今亦有落後許多,才有機會讓更多地方政客、商業掮客、明牌老師有許多生存的空間,讓書中描寫坑殺散戶的現象一再發生。

一個散戶的反思
經過幾次金改後,台灣的金融體系從許多小型業者到大型化金控公司,一路分分合合多少勢力的介入與權利的轉移,造就現在台灣金融環境的現況。置身於整個產業鏈最下游的散戶與一般金融消費者,什麼是我們可以注意且避免成為這些集團底下的肥羊呢?或許開始停止看所謂的個股研究報告、小道消息、技術分析...,培養長遠觀察產業與公司的能力,回歸最初經營管理面,會是一個好的方法。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撰寫創業營運計劃書歷程心得 I

前言

從2007年九月開始,我跟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開始準備TiC100創業競賽,此創業競賽最終的產出物為Business Plan,所以從一開始的創意發想、組織創意、落實商業化、評估可行性到開始規劃,一整套的流程再不斷的會議中,重複的討論、決議、否決、再提議...中,將我們討論出的想法變成一個運作的商業模式。這一個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與挑戰性,且比賽的時間又長達一年,讓我們真正的體驗了一次接近商業真實運作較為艱辛的一面。以下,我將整個撰寫BP的過程,試著把它變成一套程序化的流程,本篇將著重於BP撰寫前的流程,下篇主要介紹BP撰寫流程。

一、創意發想

以人文創新創業而言,創意發想源頭,通常來自於生活中的問題、不滿足或是有趣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都不會太難實現,也跟生活的關聯性相當強。不過,大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你想得到的大部分也都有人想過了,甚至已經有可行的商業模式運作,像是前幾年很多人做的網路行銷方面的商業模式,雖然隨著更新技術的出現,但大部分的運作模式都大同小異,多只能在細微處做更多的改善與創新,很難再做出破壞式的創新。
所以,在做創意發想的同時,除了結合生活中各種可行的活動外,更要以長遠的角度思考創意的內容,若一個創意要能夠生存至少五年以上,這個創意勢必不是簡單的想法而已,而是要有一個系統邏輯式的演進,才有辦法延續創意的內容。
一開始進行團隊創意發想時,可以請所有人找一個有趣的主題,作為一個workshop的主題,每次討論一個主題,再請所有人回去蒐集與思考這個主題的相關資訊,在下一次會議時,再次討論其創意的有趣之處。此階段只需要做到發想、蒐集資料、討論、紀錄與儲存的動作即可,先讓所有團隊成員適應整個團隊的運作模式。

二、組織創意

創意發想過程完後,先從所有成員提出的創意中,挑選出兩個較為可行的方案,分組進行討論。此一階段要做的工作並非只有"討論"與蒐集資料而已,而是要更多更可行的「方案」與「作法」,並將這些作法組合成幾個大的項目試著表達出來,且說服所有成員。這樣的過程,通常需要進行兩次以上,每次的會議需要挑出過程中有問題的地方,再請分組成員再加以改善。來回修改幾次後,可以慢慢發現兩個方案的差異,優劣好壞也可以慢慢分出界線,再就兩個方案選出較佳的一個方案,作為後面創業計劃書撰寫的主題。

三、凝聚共識

在經過前兩個步驟的創意建構後,團員間難免會有意見相左的情況發生,此時領導者必須協調大家的意見,盡量避免有"這是你想要做的,又不是我想要做的東西",要以可行與合理的觀點,讓有意見的人接受我們的主要創意,若真的發生大家不一致的現象,當機立斷讓不想配合的成員離開是可行且必要的手段,千萬不要讓無法形成共識的成員繼續影響團隊運作的氣氛。

四、商業化可行性評估

在完成創意發想與建構後,接下來必須將這些有邏輯順序的idea兜成一個「可行」的Business model,這一個可行的Business model在此階段是一個BP的雛型,必須具備幾項特色:1.明確描述的產品或是服務。2.簡單易懂的執行目的與可量化的目標。3.容易運作的執行過程。4.市場具有未來成長的潛力。5.市場與競爭者必須有初步的了解。6.維持競爭力的初步計畫。
以上六點的特色,為衡量該Business model商業化可行與否的關鍵,在思維的過程中,盡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所要販售的服務或是商品,讓曾未接觸過的使用者,可以在三句話內明白提供的什麼樣的產品與服務。商業化的過程中,input、process、output是一個最簡單的概念,有明確的產品後,接著是怎麼去執行,最後執行的結果是什麼,這個過程必須符合商業運作邏輯或是企業運作的思維,把自己定位成未來要在Business model中利害關係人,思考到底有沒有地方會卡住或是不順暢,再去做修整改善。
除了企業營運外,競爭的分析也是商業化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競爭者是誰、市場範圍怎麼定義與維持競爭的方法是什麼,這些都相當重要,缺一不可。能夠清楚定義競爭的範圍,才有辦法識別市場,再去對市場進行分析與攻掠,擁有一席之地後,還要思考怎麼去維持優勢。這些都是商業化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議題,雖然不需要如BP寫的相當詳實,不過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將可提高一開始創意思考的存活率,增加未來執行的可行性。

五、參考書籍

1.創業計畫實戰指南,作者:Jeffry A. Timmons、Andrew Zacharakis、Stephen Spinelli
2.創業的藝術,作者:Guy Kawasaki
3.創業管理的12堂課,作者:劉常勇/著
4.創業不用計劃書,作者:蔣重光/著
5.劉常勇教授的創業管理數位網:http://www.cme.org.tw/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建構 II

如何使用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上一篇提及個人標籤化的知識管理系統模式,不過除了怎麼建構這一套系統或是習慣外,更重要的是,要達到系統的目的:儲存、連結、再利用與逐步改善。標籤化的管理邏輯雖有助於使用者儲存與連結,但是過於簡化的模式,有時候卻有礙於再利用與逐步改善。所以再次拿起讀過的書閱讀,是有必要的。而什麼時機是再度閱讀過去讀過的書最好的時機呢?依照槓桿閱讀術一書所提,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直接搜尋之前閱讀過的書或是相關文章,是最快可以解決問題並強化之前閱讀功效的方式。
以我個人閱讀習慣而言,如果目前手邊的工作是偏向某一方面管理技能時,在那幾週內我所閱讀的書籍也大多是類似領域的書籍,像是之前為了撰寫創業計劃書,那在閱讀任何商業性期刊或是書報時,我都會特別去注意「創業」、「創新」、「營運」、「事業」等相關的key word,如果有相關的新書或是熱門書籍,我就會立即上網確認或是直接跑去書店翻閱。在幾週中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的結果,可以讓自己快速的進入該領域,並且開始辨識此領域的特性,亦可填補標籤中所未含的訊息內容。這樣我所建構的知識領域,不單指是一點一點的標籤,而是一整個面的實務與閱讀經驗交錯的知識脈絡,不僅可以更有效促進標籤的連結,亦增加了知識體驗的可用性。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逐步改善

閱讀商業書籍除了學習商業書籍中的管理技巧外,我也經常閱讀有關於知識管理、個人學習技能、學習心理學相關的商業書籍。藉由閱讀這些書籍,我可以發現自己學習的盲點與缺陷,進而一點一滴慢慢改良使用的工具、習慣甚至是生活習態,以幫助自己更快更有效率學習更多知識。另外,改變自己的心態更是個人管理知識系統逐步改善的關鍵,屏除「待會再說」、「這樣就好了」的拖延與因循苟且的心態,才是逼迫自己改變不好的習慣最關鍵之處。從技術與心態兩方面著手,慢慢的改良自己的學習型態,或許是一種好的方式。

沒有最佳的典範,只有最適合的模式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無異,系統的使用沒有最佳的典範,只有最適合的模式,他人最佳的典範未必是你所需要的,因此必須了解自己的需求,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再試著建立一套規則,一套不會綁手綁腳的規則,慢慢的試誤後才有辦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影印紙的背面不要用】閱讀心得


書名:影印紙的背面不要用
作者:村井哲之
出版日期:2008年3月14日
出版商:遠流出版







節省一塊錢,等於淨賺一塊錢

節省成本對於很多企業而言都是一場揮之不去夢靨,裁員、減縮企業支出、減薪,乃至於現在最流行的減少空調,減碳愛地球等活動等傳統降低成本的方式,非但沒有達到真正成本節省的目的,反而徒增許多組織內部反彈的聲浪及組織內部為了節省成本而所付出的成本。形成這些不符合組織節省成本現象的主因,往往來自於所謂「經營者」與「執行者」認知的落差。


節省成本是大家的事

作者不僅提出一套有效的方式來幫助經營者消弭與執行者間認知的落差,更是從組織的角度出發,闡釋成本節省的好處,如節省1%的成本看似沒有很多,但以一家營業額2,000萬日圓的超市而言,不僅不需要裁員來降低成本,節省下來的20萬還可以再請一位職員來提昇業績與服務品質。節省成本不只是降低成本的活動,還可以藉此增加營業收入與服務水準,且不限於什麼時期、企業組織規模、行業特性,只要開始實施組織節省成本的專案,企業就有機會漸漸降低成本,增加淨利的收入。

節省成本的作法,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思維,執行的層級也都不一樣,作者的概念是將成本視為一種公司內部持續改善的活動,是一種循環性的活動,而非只是一種規定、制度,從組織的最底層教育員工節省成本的重要性,並且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降低獎酬制度,企業組織的高層也必然制定可量化、可執行的目標,讓執行單位依循目標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


什麼是成本

作者描述成本的面向不僅單為當下所看到的成本,而是該活動外部性效果下的成本效益,也就是說成本不單只是耗用多少紙、多少電,而是事前、事中、事後所產生的各項成本,乃至於往前延伸至供應商管理、內部活動檢視、節省成本的資本支出,有形無形的成本皆要考量進去,並且盡量將成本變成可以量化的衡量指標。這些概念跟管理會計的ABC制度有異取同工之妙,以活動本身為概念去思考成本的成因,更加上其他採購管理、合約管理的方式,來增加更多可以掌握的成本因子。

另外,本書將成本分類成三大項能源、辦公室、營運成本三大塊,其中能源的成本隨著各項原物料大漲之故,該項比率佔企業經營成本越來越多,組織必須更加注意這些看起來好像微不足道的成本,用更精密的管理邏輯加以衡量這些成本,這樣俾使組織可以更有效的掌握成本


魔鬼藏在細節裡

面對不確定的世局,高風險的經營投資往往血本無歸,但多少企業是因無法賺取管理財,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遭到淘汰。掌握細節,建立一套內稽制度監測各項可以節省的活動,設計屬於組織的成本,在策略同質化的競爭環境中,或許還可以創造更多利潤。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簡報的缺點檢討

只有骨架缺乏內容的簡報

MBA訓練中,演說是重要的一環。但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某種程度是畏懼人群的,我害怕上台說話,畏懼公開的講上幾句話,即便是私下面對面與人互動,有時候也是常常會緊張的結巴,就算是有100分的內容,往往從我嘴巴中講出來的只有不及格的50分或是更低。上了研究所之後,很多課程都需要上台演說、報告,一開始我會整理比別人多的資料,以便於我緊張的時候,漏講了一些東西時可以補充,用準備120分的內容,來讓拙劣的演說技巧可以至少達到60分。後來,漸漸習慣上台後,準備的資料從120一直降到100、80...,後來甚至我會喜歡用濃縮內容的一句話來描述一個大概念,這也是我邏輯訓練中常做的事,不喜歡過多的文字敘述,習慣用標籤式的敘述模式來呈現內容。
標籤式的敘述模式,是適合用於知識分類與管理,卻不適合用來描述一個完整的內容,用標籤式的描述方式對於聽眾而言,是自私的!!!一個好的演說家,要容易生動的描繪事件與說故事,用聽眾的語言跟聽眾溝通,當我發現我在演說時,底下的人冒出:"你在說什麼??"的疑惑表情時,讓自己相當愧疚,我浪費了別人的時間,聽我講我懂的語言,而非他們想聽的內容,這樣的演說無疑是失敗的。再加上相較拙劣的演說方式,如果我是聽眾,應該會很想要離開吧。
我必須重新思考,投影片、聽眾、演說者三者間的關係,什麼樣的圖示、語言、眼神、語氣加上時間軸,什麼是聽眾要的演說,試著嘗試去表演自我,克服潛意識的恐懼,不只是演說而是溝通、說故事,試試看吧!!!

在此感謝東吳大學尚老師的提醒,讓我終於弄懂了一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