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從M&A價格看策略

前言

      近來,在金融海嘯肆虐下,許多公司因為財務或經營危機,而面臨被收購或併購的命運。不管是被收購者或是收購者,買賣的價格絕對是錙銖必較,以談判的角度看來,買方跟賣方都會有很多心理戰或是情報戰,釋放煙幕彈讓對方陷入膠著的五里霧中,失去談判的理性,而做出違背理性思維的決策。不過,單就收購價,其中卻包含了許多策略思維,值得加以深究,以下筆者從簡單的價格/價值方程式,試著解構其策略意含。

買公司怎麼定價

    筆者之前有幸跟著東吳企研所沈教授作學問,曾經探討過企業評價方面的相關學問,其中有一派研究認為企業的市價(Market Price)是本身的價值(Value)加上市場對該公司未來前景的評估。依據這樣的看法,可以簡單推導出以下簡單的方程式:

  市場價格=本身價值+未來預期             (1)

    市場價格簡單看來可用一般股市上或是債市上對該公司的評價作為依據,而公司本身的價值則需要分成有形與無形資產加以評估,有形資產部份較易被評價,但無形資產卻有相當主觀意念所操控,亦是買賣方對該公司現有價值的認定之一,為策略評斷重要的目標。另外,未來預期則是買賣方對該公司與所處產業未來的預期,就策略角度而言,還需要考慮到未來公司整併的效益是否有如預期,及未來所發生的綜效,所綜合得到的結果。

策略評估與財務數字的謬誤

進行併購策略所需要的資訊不能單賴財務數字,而需要考慮更長遠的企業願景。不過,以財務報表為基礎的分析卻是最基礎的分析工具,若尚未瞭解財務數字所隱含的資訊時,即妄下定論是危險且不可靠的。因此,以下歸結五點加以分析數字與策略關聯。

1. 對財務報表認知的誤解
一般所指的財務報表即為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表。從許多媒體或是分析師的分析稿中,可以發現分析的取向與目標多以投資人為主。不過,在併購的當下(除非為單純財務操作),最重要的應為真正運作公司的團隊,公司的核心高層是決定公司未來怎麼走的關鍵人物,而非股東。因此,我們要關心的財務數字應該是決定公司本業的管理會計資訊與影響公司未來風險的財務決策。
那管理會計資訊及風險控管因子,與企業策略又何相關?管理會計資訊將呈現出企業內部對於產品銷售策略、管理效能、營運風險程度、甚至與上下游之間的談判力(bargain power)等,皆可由確切的數字加以分析。另外,為財務風險控管因子,將可呈現該公司的能耐、公司特質(冒險或保守)、無形的信用程度等,從這邊可分析出公司未來面對競爭時,可以存活的耐力,耐力越佳越能夠面對市場與競爭者的變化。

2.市場預期的煙幕彈
承上所述,併購的主角是公司本身非外部股東。所以,市場價格與市場預期多為投資者角度反應,這些反應的波瀾,隨買賣雙方所運用的資訊戰,交易市場及一般媒體上所看到的將是一團迷霧,高漲不止的股價反應真的代表公司未來的價值嗎?若以市場預期作為分析依據,必須如上式(1)所表達概念,先將價值與未來預期分離開來,檢視市場真的是對未來看好嗎?若非,則必須思考這些資訊煙幕的意圖為何?

3.被市場價格迷惑的謬誤
市場價格表現的方式有很多型式,最為人所知的即為股價。但股價真的可以作為比較的基準嗎?另外,以過去股價為均數的作法,來衡量股價與公司"價格"是正確的嗎?回到股票市場,我們再看這些股價資訊時,必須考慮整體股價的波動與個別股票的表現,單看股價而不看整體市場是危險的!!猶如買東西只看該店過去定價,卻不思索市場上大家怎麼賣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進行策略分析時,市場價格的使用必須相當謹慎,面對媒體與市場的消息,應該理性以對才是。

4.未來!!不是過去!!
另外,常為一般人分析所忽略的是"未來的價值",如上述幾點所言,不應該隨波逐流單看過去有什麼功績,而要清楚分析對象未來要的是什麼。這樣的意含可從兩個方向出發,一為合併之後的企業運作的效能,二為產業未來的前景。合併本身就是一件極大的工程,不一樣的人事物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整合,真的不容易,因此,必須考慮兩者間文化的差異、業務互補性、垂直及水平整合後預期產生的效益作評估。另為產業未來的前景,產業未來的前景本來就很難預測,但可由同業與上下游業者目前研發項目的推展,可看出大家對未來產業前景的思維。在此之前,瞭解目前產業的特性是相當重要的,沒有產業相關知識將很難判斷其他業者所作所為,真為未來所作或只是為了應急。

5.跟著潮流走,或逆勢而上?!
市場有分成熊市與牛市,如目下熊市的窘況,大家皆勒緊褲帶、滿手現金準備過冬。這樣看來似乎不太適合進行需要大失血的併購。但換個角度思維,情勢越是緊迫的市況,好公司也有可能面臨危機的時候,若願意放手一搏併購該公司,或許可為未來換取更多發展的空間。

結語 

策略分析最後的目的即為"決策",若擁有足夠的資訊,也做了充分的分析,要走什麼樣的路全取決於主事者,要主動攻擊或是先固守陣地,皆無所謂對錯,全是選擇。但若無法完全掌握全貌,僅以少量且主觀的資訊來判斷,這樣的模式似乎是危險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