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產業認知深度差異與策略分析

前言

綜覽波特的競爭策略分析工具,或是最新的動態競爭理論,這些理論的依據架構皆來自於經濟模型與產業經濟理論的推導,藉由這些產業研究與經濟理論工具的應用,架構出我們所熟知的幾個分析概念。因此,進行策略分析的當下,以企業外部者所蒐集到的資訊加以分析,所獲得的資訊又是很有限的情況下,對產業深度認知是相當淺薄的,尤其是沒有任何實務經應的碩士班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產業認知深度

通常會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策略的人,不外乎是該公司的利害關係人或是相關產業人士,這些人對於該公司該產業的認知深入會較其他人來的深入,且知曉產業內部運作的狀況。產業外部人士若是想要瞭解該產業的運作狀況,必須要花費相當大功夫蒐集相關資訊,且要累積一段時間才能累積些許對該產業的sense。當然,對商學院的而言,我們所學的是管理工具,應該要適用於各產業才是,但是單就所蒐集到的資訊去分析產業,恐有不足之處。另外,忽略可量化的指標,單指看新聞媒體對事件的分析是相當危險的,除了該產業技術相關的媒體或是商管領域已有知名度媒體外,一般大部分的媒體也僅是互相抄襲而已,並沒有辦法得到比較深入的介紹,在產業認知上的深度,往往相當不足。

管理工具的運用

管理工具如果要能"有效"的運用,應該設法使用一些符合邏輯的分析方式,回歸到產業與公司最初衷的目的,分析公司與產業的價值。而"價值"必須思考的是主觀的意識,大多的管理工具都會給我們一個客觀的評斷標準或是方法,但是身為評論者或是觀察者,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才能確切評估自己所謂"價值"有價值的地方,而這些評斷的依據與"正確性",雖然事後才能檢視,不過評斷前對事情不夠深入瞭解,想要做出周延的判斷,不諦是緣木求魚。

策略分析的深淺

為人所熟知的《從A到A+》一書分析公司策略執行的優劣,是以企業長青的角度思考A+等級的企業,在美國準效率市場反應下,公司長期股價趨勢所反應出來的價格,相當接近於"價錢"。因此書中採用長期股價指標作為依據,進行各種研究。從書中分析企業與產業的深度看來,財務面是最基本的,接下來先分出產業之間的區隔,再進行更深度的訪查。6年前我買了這本書,還在懵懵懂懂的高三時,買的第一本當下最紅的企管書籍。6年前會覺得這些index很多餘,但是真正開始思考什麼是A+的公司時,這些index與分析工具就是在碩士班所學的管理工具。有了這些工具,科林斯才有辦法完成該巨著,也才能從許多企業案例中,歸結出最要的飛輪概念。

結語

每個人的領域跟知識背景或許都不一樣,若是想增加產業認知的深度,不應只看一般性的媒體,或是人云亦云的報導,應該從能得知的"客觀"資料中,汰選出自己覺得受用的內容,從客觀的資料出發,配合產業、人力、經營管理、財務等面向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並且聽別人怎麼說,怎麼看,來修正自己的看法,進而推演出一套自己思考的邏輯,或許是一個好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