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從公司治理看企業策略風險

公司治理:存乎於領導者道德

公司治理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法規的約束與政府單位的監理,而是領導者的價值觀。此所提得企業的領導者有可能是執行企業策略的執行長、出資的大股東、董事,或是創辦人。雖然公司治理告訴我們,治權與所有權是分離的,且應該分理分治,劃分清楚彼此的界線以免有所勾結,造成股東大眾的損失。不過,綜觀發生重大公司治理的事件可看出,"公司治理"的樣子做的怎麼好,也抵不過領導高層全面性的欺瞞,治權與所有權在法制下規約得很完美,檯面下卻是暗地勾結,彼此利益輸送,使公司股東與社會造成極大損失。如此,公司治理存在的必要性為何?筆者認為公司治理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喚醒股東對企業長遠經營的遠見,及企業領導者對公司的責任。

策略活動與公司治理

策略活動制定與執行最重要的莫過於企業高層,眼下各種策略性資產的投資或管理模式的改變,這些影響企業運營的主要關鍵,決策者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因此,重視公司治理的企業,上下齊一心,上者(董事會)對策略的態度以企業長遠發展為主,下者(經理人)參與策略制定並認同企業未來發展,加以實踐企業策略活動。如此,出資者(股東)有何理由要求企業一定要在短期內交出奇佳的財務成績?但許多企業高階經營者,在追逐金錢的同時,也迷惘了,不依照市場的趨勢,只能落得交易稀疏或是不被看好的冷門股。要如何權衡(trade-off)端視企業高層本身的態度。

策略風險:短視近利的下場

承上,企業策略與高層決策者息息相關,若公司的高階決策者也如投資者與市場般的貪婪,只重視短期的財務績效,那所制定的策略想必也是為了短期得到快速財務回報的策略。藉由高度財務槓桿、購入高風險的金融商品、荒廢本業反併購其他非相關事業,以從併購中獲取個人利益等情事,時常在企業弊案中所見,高度的策略風險源於短視近利的初衷,在多頭市場時,大家忙著數錢無暇顧及各項不合理的現象,但熊市將至,許多不堪入目的坑坑巴巴皆公諸於世,短視近利下的結果,投資人有得到好處嗎?

法制規範:治標不治本

企業法制的規範,不過是作業控制中的一環,公司治理中還有許多人性的灰色地帶無法為法制所取代。即便是公司制定了完整的規章制度,那也只是公司治理下漂亮的糖衣罷了。公司治理的重點還是在於治心,企業倫理的觀念若是無法根植於心,再多的規範亦是枉然。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公司,之所以採取私募或是不公開發行的方式運行,即便是不受公開發行公司的公司治理規範,但其內部所作的公司內控制度與經營者的態度,早已遠勝於公司治理所規約的範圍。試想,資本主義的極大化下的公開發行公司,真的該為企業成長的目標嗎?

小結

一個團體組織的核心在於領導者,領導者的態度決定組織未來的方向。公司治理提供了企業自控的規範,告訴企業利害關係人孰輕孰重,不應未短期利益而盲目。如果策略思維都能長遠思索,策略的風險管理當是可承擔時間的考驗,也可降低許多人為風險因素,讓企業更長久的走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