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從商業模式看電子產業趨勢

電子產業趨勢:先拉再推

以往,intel、微軟只要推出新的架構、平台,所有的廠商也都需要跟進,好像所有的消費者也都需要買單,不過從近來賣得最好的電子產品:Netbook來看,華碩的破壞式創新改變了NB產業的生態,intel被逼著推出Atom卻也銷蝕了原有的Centrino平台的銷售,Netbook在效能上的限制使得微軟原本要退位的Windows XP被迫延長壽命,也大大降低了使用者接觸Vista的機會。這種從需求端改變產業生態的現象,正在電子產業發酵,也漸漸喚醒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更多更貼近需求的策略也孕育而生,以下筆者試觀察現有廠商策略,加以匯集評論之。
一、 web 2.0的概念
web 2.0的概念相當符合目前電子產業的商業模式,由使用者決定自己要的產品是什麼,讓使用者直接與生產者對話,找出最適合使用者的產品。這種使用者導向的概念,早已實現在網路平台上,現在更滲入其他領域...。

(一) YouTube:讓使用者決定要撥什麼影片
網路串連技術的發展近10年的歷史,YouTube藉由平台的建構將此一技術發揚光大。隨著各種數位錄影裝置的普及,手機、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各種裝置皆可錄製數位影像,再利用隨手可得無線網路上傳影片,配合搜尋引擎的擴散,任何影片皆可連結到YouTube。這樣的循環,造就了一代web2.0霸王的地位。
網路商業模式最重要的是創造流量,YouTube藉由有趣的影片吸引大量的使用者,創造了大量的眼球數,也變成了網路影片的代名詞。在Google併購YouTube後,結合其他服務內容與ADsense的合作,可創造更多商機。

(二) 部落客與社群的力量
網路上的意見領袖是決定許多使用者行為的重要關鍵,這些意見領袖有可能是部落客或是社群中的關鍵發言者。目前許多企業也漸漸知道社群與部落客的重要性,開始從部份專業社群切入,以瞭解使用者的趨勢,或是以搶鮮的方式發表一些工程版的產品,作為行銷的手段。這種反主為客的方式,在網路上越來越多,如何討好這一群挑剔的使用者,亦是未來廠商必須深思的事情。

二、 數位內容產業:先決定賣什麼,再發展平台
近來,數位內容產業隨著各式平台的興起,如數位音樂、電子書、線上即時新聞、影片等內容,漸漸蓬勃發展,雖然數位版權的問題仍有許多爭議,在檔不住使用者需求的浪潮下,各式平台如雨後春筍般不停的冒出,但成功獲利者卻相當有限,該如何獲利成了該產業的關鍵,以下試分析時下看似獲利的平台,其商業模式與共同之處。

(一) iPod與Kindle的模式
iPod與Kindle的熱賣,並不是硬體優異的功能而造就熱賣,反而是先有足夠的"內容",才發展儲存內容的"載體"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隨身聽與閱讀器。這樣的模式,足以說明使用者重視的已經不完全著重於酷炫的外型設計,或是多元的功能,反而是持續不斷的內容提供。
單靠功能與效能取勝的wintel時代,看來以如昨日黃花般漸漸消逝,不需要太多運算功能(或足夠的運算功能即可)的裝置,取代了昂貴的高科技與花俏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回歸到真正可以提供自己價值的產品,選擇自己要的而非被迫接受新科技,已經成為現下許多成功商業模式的成功之道。

(二) Google模式
Google是一個超大的網路使用者試驗平台。目前的Google在強大搜尋引擎的串連下,藉由併購的方式買了許多使用者,再利用iGoogle個人化服務將所有使用者綁在同一個平台。一個小小的瀏覽器,承載了多少無限的數位內容,googler(google重度使用者)早已透過google完成所有微軟可以提供的所有服務,如IM(線上即時通)、e-mail、blog、文件編輯等服務。再加上自主客製化的開發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需要的小工具,這樣包山包海的能力,不是來自於google本身,而是使用者自己。

三、 雲端運算與數位內容
雲端運算是google霸業的最後一塊拼圖,任何數位內容只要完全轉換成雲端儲存,所有存取跟運算都在雲端完成,這樣的服務會將所有客戶端(client)運算裝置淘汰掉。像Netbook這樣輕運算的裝置,會是未來行動裝置的主流,行動裝置將偏向低耗能、顯示效果佳、網路連線能力強(未來將整合成單一網路通訊介面)是最重要的設計,強大的運算能力已經不是重點。

四、 未來電子產業趨勢
由雲端運算與消費者需求的轉變,筆者試著解析未來可能的產業重點,從雲端的角度看來,電子裝備也將趨於M型化,存在中間的傳統Desktop將被雲端另一端的超級電腦取代,另一方面手持裝置上使用的軟性顯示器,未來將有相當大的需求量。超低耗能的運算晶片、替代性能源(燃料、太陽能、生質能)長效電池、綠色軟體、新興的使用者介面,伴隨著使用引爆需求,將是未來電子產業的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