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茲伯格
出版社:培生
出版日期:2006年2月1日
MBA與M.S.的謬誤
本書主要描述的內容為美國MBA教育的失敗,不過對照台灣的商管教育,必須先釐清"MBA"這個學位的認知。一般台灣商管碩士畢業的學位多為MBA,但實質上學生的背景90%以上皆為毫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與美國M.S.學位的學生來源一致。課程訓練上,台灣每個學校的訓練不一,除了少數管理科學、科技管理等學系外,大多企管、商學碩士課程都不至於有太多數量化與學術相關訓練,也沒有如美國MBA課程般有較多的重視實務課程,是一種介於美國MBA與M.S.的模式。
不過,近來已有少數學校漸漸將M.S.與MBA分離,在2008年全球商學院評比中山大學與政治大學,已經將財管與國貿碩士列為M.S.課程,並獲得全球前100名課程,顯示台灣的大學漸漸有意識到商學院碩士班必須朝向符合學生條件的課程設計與學位授予邁進。
台灣商管教育的迷惘
目前台灣的商學、企管碩士大多錄取學生的來源還是以商學院本科學生居多,非本科系學生所佔比率可能不到40%甚至更少。但企管碩士的課程與學士班有很大的差異嗎?就筆者觀察,基礎課程上差異並不大,而選修課程則是因修課人數較少,有較多討論的時間與互動,相較於大學部確實可以增進許多意見交流與學習的機會,但就授課內容而言(類似課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與大學部差異較大的部份,大多是研究方法類型的課程,卻也是大多企管研究所非必修的冷門課。認真說起來,如果大學已就讀商學相關科系,而研究所不過是類似的內容,再重新來過一次,若本身沒有再努力更深入研讀,或是往研究方法發展,那真的只是大學的延伸,並無法為自己帶來更多加值的效果,這也正是台灣商學教育令人迷惘之處。
確實落實"分流"
台灣商學院碩士班入學管道可分成幾項:一般生碩士、在職生碩士、高階經理人碩士,三大類。而此討論的一般生碩士還可分成,非商學學士背景及商學學士兩種不同的入學資格,一般大學會將兩種不同背景的學生分開應試,但大多學校入學後,皆是一起上課,並未實施分流教育。因此,常常會出現老師上課時,商學背景的學生已經知道老師要傳授的內容是什麼,而感到學習意願低落,但若老師為了配合商學背景學生加速上課腳步與深度,亦讓非商學背景學生感到吃力。因此,如果除了能夠將入學方式分流外,入學後商學背景的學生限定必須修習非大學部的相關課程達一定比例以上,落實MS的訓練,或是增加更多實務及實習課程,以參與各項企業實習或是商業競賽作為課程一部分,來補強大學時在實務上訓練的不足,朝向偏國外MBA的訓練,或許是未來可參考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