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上一篇提及個人標籤化的知識管理系統模式,不過除了怎麼建構這一套系統或是習慣外,更重要的是,要達到系統的目的:儲存、連結、再利用與逐步改善。標籤化的管理邏輯雖有助於使用者儲存與連結,但是過於簡化的模式,有時候卻有礙於再利用與逐步改善。所以再次拿起讀過的書閱讀,是有必要的。而什麼時機是再度閱讀過去讀過的書最好的時機呢?依照槓桿閱讀術一書所提,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直接搜尋之前閱讀過的書或是相關文章,是最快可以解決問題並強化之前閱讀功效的方式。
以我個人閱讀習慣而言,如果目前手邊的工作是偏向某一方面管理技能時,在那幾週內我所閱讀的書籍也大多是類似領域的書籍,像是之前為了撰寫創業計劃書,那在閱讀任何商業性期刊或是書報時,我都會特別去注意「創業」、「創新」、「營運」、「事業」等相關的key word,如果有相關的新書或是熱門書籍,我就會立即上網確認或是直接跑去書店翻閱。在幾週中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的結果,可以讓自己快速的進入該領域,並且開始辨識此領域的特性,亦可填補標籤中所未含的訊息內容。這樣我所建構的知識領域,不單指是一點一點的標籤,而是一整個面的實務與閱讀經驗交錯的知識脈絡,不僅可以更有效促進標籤的連結,亦增加了知識體驗的可用性。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逐步改善
閱讀商業書籍除了學習商業書籍中的管理技巧外,我也經常閱讀有關於知識管理、個人學習技能、學習心理學相關的商業書籍。藉由閱讀這些書籍,我可以發現自己學習的盲點與缺陷,進而一點一滴慢慢改良使用的工具、習慣甚至是生活習態,以幫助自己更快更有效率學習更多知識。另外,改變自己的心態更是個人管理知識系統逐步改善的關鍵,屏除「待會再說」、「這樣就好了」的拖延與因循苟且的心態,才是逼迫自己改變不好的習慣最關鍵之處。從技術與心態兩方面著手,慢慢的改良自己的學習型態,或許是一種好的方式。
沒有最佳的典範,只有最適合的模式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無異,系統的使用沒有最佳的典範,只有最適合的模式,他人最佳的典範未必是你所需要的,因此必須了解自己的需求,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再試著建立一套規則,一套不會綁手綁腳的規則,慢慢的試誤後才有辦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