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紓困?台灣雙D產業的未來

前言
今天收到一封班上對DRAM產業該不該紓困的討論文章,其中將整個產業目前媒體上所可以看到的現象加以整理,且提出了一些想法,該文引起筆者抒感之興。筆者觀察DRAM產業約有六年左右的時間,LCD產業約3年,從高中、大學著重於技術面到產業面,就讀研究所後開始從公司財務的角度看個別公司,幾年來檯面上這幾家公司都曾經讓我獲利過,也讓我慘賠不少。看到最近的新聞,對於產業的低迷,早已無動於衷了,面對這樣的危機,或許可以從幾個角度看這件事情。

雙D產業的產業結構
DRAM跟LCD產業有幾個相似之處。
一、寡佔的競爭結構:
DRAM而言,目前為台日韓美四國為主的競爭集團,LCD產業則是台韓日三國為主。
二、資本密集產業:
興建一座12吋晶圓廠約需10億美金,LCD7代廠約30億美金的投資額,每每需要大量擴充資本時,所有廠商無不大量發債,以銀行聯貸的方式,進行廠房擴充。
三、標準化程度高:
DRAM大約可粗分成標準型、利基型、Flash Ram三種,LCD則是以尺寸區隔,以量產的產品而言,技術區隔不大,標準化程度亦高。
四、技術領導:
DRAM的製程隨著奈米化後,可分成溝槽式(奇夢達陣營)與堆疊式(三星陣營),無論何種技術只要奈米化程度越高,可以切割的片數越多,成本就越低。一如這次DRAM價格的崩盤,就是來自於三星以50奈米的技術量產512MB與1GB的DRAM顆粒,可較現行其他廠商約一半左右的成本生產,造成其他台灣大廠只好先以舊有70奈米技術大量生產,再以超低價競爭,使得DRAM合約價與現貨價崩盤。LCD亦是如此,代數越高的廠房可以生產尺寸越大的面板,在經濟切割下,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但尺寸越大所需要的技術必須越高段才行。
在這樣特殊的產業結構中,各家廠商為了要降低成本,只好一直投入生產設備一直提昇量產技術,造成過度供給的現象出現,造就了價格崩盤的現象。

雙D產業現況解析
雙D產業是典型台灣製造業的翻版,OEM、OEM、OEM,不停的替國外大廠代工,以絕高的量產技術與政府保護下,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取得一席之地。其產業目前有幾個必須面臨的問題,以下解析之。

一、雙D產業的信用危機
台灣兩兆雙星的計畫培植了國內半導體與顯示產業,不只是稅金、土地、人才上的優惠,還有許多銀行爭相聯貸給這些公司。這些堪稱未來之星的公司,以相對低廉的代價發行公司債,取得了大量資金的挹注,再加上股票市場不停的現金增資活動,讓公司擁有大量的銀彈,可以購買、租用國外大廠的技術,並投入12吋晶圓廠投資,促進中科、南科附近的經濟,當地政府也樂得為廠商發聲。這樣急就章的短視,讓台灣公司缺乏較長遠的技術能力,在現在這樣的窘境下,更是無法提出更多未來性的發展計畫。尤其DRAM產業的幾家公司,幾年來大量舉債,甚至以股作債的方式,大幅增加財務槓桿的投機作法,在ECB、CB即將到期的狀況下,本業現金流產生有限下,恐怕無法支付鉅額的還款金,將爆發相當可怕的信用危機。
而LCD產業雖然後面都有集團支持,但總體經濟一致下滑的現況,也難保因還款而造成公司現金水位過低的危險情境。

二、雙D產業與政府
以台灣政府對這兩個產業的關注程度,應不至於讓這些公司倒閉,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倒閉,將牽扯的是一整個產業鏈的崩潰,與一連串作保銀行信用崩解的危機。因此,如現在所看到的,政府對DRAM產業將採取拖延戰術,設法以政府或是相關法人作保的方式,延長還款的期限,讓奄奄一息的公司可先喘口氣。緊接著應是產業的整併,不論是美光提出的五合一,或是爾必達的四合一,總之會以取得關鍵技術作為談判重點,在談如何合併才是根本解決產業困境之道。
而LCD產業則是先觀望,個人覺得政府應不會促成友達與奇美合併,反倒有可能促成群創與奇美合併,而其他兩隻小貓(彩晶、華映)則可能選邊站,或是放棄大尺寸市場進入小尺寸及利基市場,這樣的安排或許有可能讓整個產業更為集中,增加與韓廠競爭的實力。

三、雙D產業在世界的定位
DRAM產業的幾家公司中,除了旺宏與南科有部份高階技術的掌握外,其他大廠基本上是為美日韓大廠代工為主,鮮少有能力進行更高階的技術研發。LCD產業的友達與奇美則是有較高的技術自主,群創目前也是採取技術授權為主,但已有部份技術可以自主,其他小尺寸與利基市場業者則是各有技術支持。
這樣的關係,讓台灣DRAM廠僅有量產的優勢,雖然月產可達50萬片(佔39.5%),但總是只能為人作嫁,只是世界大廠的生產基地。這樣弱勢的條件歸咎於DRAM產的領導者過於短視近利,總以台灣過去製造業的思維,"先取得市場,再想技術",在2002年到2006年間大量得興建12吋晶圓廠,造就了目前市占地位,也盡失談判籌碼。
LCD雖然也陷入過度投資的隱憂,不過相較DRAM產業,該產業有較高的技術自主,產業鏈的結構與群聚亦較DRAM產業佳,友達與奇美在監視器、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等區隔市場,皆有世界前三大的表現,在全球市場足以與韓廠一較高下。

該不該紓困

一、先問為何紓困
在政府紓困前,身為納稅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問紓困的理由在哪?是為了經濟社會的安定?為了產業未來的前景?為了更健全的產業結構?這些問題都將決定紓困的方式與該不該紓困。接受紓困的廠商也必須痛定思痛,跳脫以往的思維,提出更具長遠未來的計畫,才會讓大筆的稅金支出有得其所。

二、怎麼紓困
怎麼紓困得視為何紓困。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 拖延貸款
若只是為了可以先安定目前的狀況,政府有可能先介入幾家ECB到期的廠商與銀行團協商,先將貸款延期。

(二) 先拖再併
若有合併的機會,可以讓台廠進入日廠與美廠的競局中,政府也有可能接受先延期貸款,再以部份現金、部份資產(股、債)的方式,讓台廠與外廠合併。

(三) 直接買下外廠
若外廠以告急,當地政府亦不介入救急,或許有機會讓台灣幾家DRAM場合力直接買下單一外廠,以政府出錢的方式,以股票互相交換的方式,強力介入讓所有的廠商變成同一聯盟,或許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四) 進入重整保護程序
直接讓體質不佳的廠商重整,或許也是根本之道,政府可以用擔保的方式,讓廠商進入重整保護程序,政府以債權人強力介入公司經營層,改善公司經營模式,若仍無力回天,則先與銀行團協商,讓體質不佳的公司直接倒閉,或許可以讓產業健康一點。

三、紓困之後,未來?
紓困之後,更重要的是未來經營模式,沒有辦法創造未來的公司,花再多社會資源急救,也是枉然。此筆者建議,政府採取上述(三)模式,直接買下財務體質惡化的外廠,有魄力的進行產業革命,針對需要紓困的企業,訂立績效標準,強力介入董事會監督表現不佳的經營者,力行淪為口號的公司治理,回歸企業正軌,或許有機會讓台灣培植出下一個三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