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策略的思考:該不該規劃?

策略規劃,很理所當然的規劃策略?策略的教科書教我們如何去規劃"策略",如何擎畫策略的意象。可是,策略的思路就真的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圖示就去表現、分析嗎?就可以規劃出真的合用的策略嗎?以下就此提出幾點整理。
一、 產業生命週期
每個階段所有的策略態度

(1) 萌芽階與成長階段

萌芽與成長期的策略思維,在組織資源允許下,以大膽的布局,可承擔較大的風險為主的策略思維。

(2) 成熟階段

此階段的策略思維著重於競爭對手的動作與產業環境的變動,既有的市場下,掌握競爭對手的動作,快速反應並且突破原有的封鎖,或許為此階段可思考的方向。

(3) 衰退階段

衰退期產業,必須思考退出或是移轉的策略,在最小的資源下,發揮剩餘價值的作用,亦可育養下一個成長事業。

二、 嚴謹規劃 vs. 直覺反應
1.
嚴謹規劃的必要

嚴謹規劃的好處是方便所有活動的監控與逐步修正,產業進入成熟期後,所有事業活動都偏向一致性,在一般性活動上必須要嚴謹的規劃,可降低更多不必要的風險與支出,增加存活的機會。

2.直覺反應的靈光乍現

成長到成熟期的企業往往是最競爭的,所有競爭對手為了搶佔市場會有許多活動因應,此時需要領導者更多的直覺反應,馬上針對競爭者的活動進行回應。萌芽期事業亦須多一點直覺反應的策略思維,在明天不確定的狀態下,規劃往往會跟事實差距極大,因此領導者本身的直覺往往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走向。

三、 找出規劃的彈性

1.不規劃的風險

完全不規劃的風險在於沒有根據,如同在池中漂浮的浮萍不知道該漂往何處,而規劃可以幫策略畫出一條路徑。不規劃的策略也無法衡量策略的成果,inputoutput沒有一致性時,組織的資源規劃將出現極大的漏洞。

2.怎麼讓規劃有彈性

規劃彈性可以從例外事件管理開始,而規劃策略時可以試著畫出不只一條可以走的路,多規劃幾條可以走的路會比只規劃一條路來的有彈性,但也必須注意是否會造成執行者混淆的問題。

四、 經理人可有的信念與能力

1.洞察力

大前研一在《研磨商業力》一書裡面提出經理人必須要有洞察未來的洞察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多方接觸各種知識與資訊,跳脫原有的思維,才能脫出思考原有的侷限。

2.虛心接納

虛心貼近執行者的意見,從執行面的缺失開始思維策略的闕漏,而不是不停的更換新的策略來改善執行面的問題。

3.尋求外部助力

藉由外部的顧問與學習,可以從外部的眼界改變組織群體思維的迷思,找出策略僵固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