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品牌、代工衝突何解?企業分割是條不歸路?I

隨著產業價值鏈的全球遞移,台灣代工王國的MIT美譽早已不復。從OEMODM,提供所謂Total SolutionDMS一條鞭的代工服務,台灣廠商已是全球最強的製造服務提供者,最終端的品牌或是最前端的設計廠商,只要一張設計圖、一個idea 983955的全球運籌能力,不消72小時成品已經到了地球另一端的消費市場。這是台灣的優勢,卻也是台灣產業的瓶頸,再優異的管理能力,也僅能就 3%5%的利潤中,再擠出0.1%甚至更低的利潤,常常在國際匯市變動劇烈的環境下,辛苦的血汗錢全部又歸零了。

在突破現境的壓力與更多對品牌夢想的期許下,台灣從電子資訊產業、運動休閒產業等,開始展開一連創自創品牌的活動。其實早在1987年,台灣電子產業的教 父施振榮先生,就曾以Acer品牌進軍美國PC市場,孰知跨國企業經營的經驗不足,讓宏碁最後以難看的成績,敗走美國市場,但施先生的品牌夢想仍然沒有破 滅,亦促使了宏碁第三次企業再造。宏碁電腦一分為三,變成了宏碁電腦、緯創資通、明基電通三大集團,原本的宏碁電腦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品牌商,而緯創資通則是繼承了宏電原有代工業務,明基電通集團則是擁有品牌、代工業務且兼具友達光電集團的混合集團。這項組織變革可以稱是台灣電子業空前絕後的大變革,在全世界電子業中也是少有的切割模式。

這樣的分割模式,激勵了許多原本在代工領域賺血汗錢的其他企業,產生了效尤之心,網通業的友訊,也在2003年分割代工部門的明泰,2002年中強光電分割投影機品牌部門奧圖碼科技,2007年、2008年,同為電子大廠的明基與華碩紛紛宣佈分割代工與品牌部門。這些分割的事件,有些是品牌客戶要代工廠分割的,有些是企業內部成長需求與資源爭奪下的決策。是好是壞,一般都是用五年為一個基準線在看待企業合併成敗與否,以宏碁與友訊的例子來說,宏碁分割初期約只有一千億左右的年營收,一直成長到目前年營收約三千億,從第五名的PC品牌佔有率一路躍升到NB第二大,PC合併第三大品牌,友訊在分割之後,公司價值與品牌價值一直維持在台灣前十大。從這兩家公司的案例看來,這樣的分割策略或許是成功的。

續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